这个9月,为了一睹《清明上河图》真迹的人们在北京故宫门口排起了长队。作为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的重要活动,“石渠宝笈特展”在北京故宫开幕后吸引了无数专家与媒体的关注。而同时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行的“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宫廷艺术大展”中,《石渠宝笈》着录的古代书画也成为了整个展览的重点。
9月2日至5日,日本的东京中央拍卖(Tokyo Chuo Auction)的拍卖现场上,一封画意精妙的中国古画、王绂(1362-1416)所作的《万里江山图》,由藏家以230万日圆投得。此卷曾着录于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三编,原为清初王掞、闵在东递藏,后入清宫再经宣统帝流出,及后更为溥儒、张伯驹递藏。
在拍卖市场上,《石渠宝笈》着录有如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只要是被它“罩着”的古书画,在拍卖场上就能获得高价。随着一系列重量级展览的举行,《石渠宝笈》已成为今年艺术界的“热门词”,但这个“皇室收藏”的光环真的能点燃秋拍和年末的艺术品市场吗?
拍场冷热话“石渠”
2014年12月2日,在北京保利的古代书画夜场上,一组曾经着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的乾隆皇帝御笔书法《白塔山记》以1.1615亿元成交,印证了“石渠宝笈”的光环作用。
然而,“石渠宝笈”的光环并不是一直都对市场起作用。2011年开始,《石渠宝笈》着录的作品价格也开始波动。4年前嘉德秋拍,石涛《细笔花卉》册页、黄公望(传)《溪山雨意图》等9张《石渠宝笈》着录书画中,有8件遭遇流拍。2012年春拍,嘉德5件《石渠宝笈》着录的作品,3件流拍。而保利春拍4件《石渠宝笈》着录作品,也有3件流拍。这似乎也标志着《石渠宝笈》逐渐开始从艺术品拍卖的“神坛”走了下来。
这两年,虽然《石渠宝笈》着录的拍品也屡有天价产生,但是冷热不均的情况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在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乾隆帝《仿赵孟頫汀草文鸳图》1242万元成交。乾隆本人这件仿赵孟頫的作品,亦同时着录于《石渠宝笈》续编,而他的诗题,则收录于他的《御制诗文集》,故不仅画笔与书法皆为其典型,而诗文、着录及图上的玺印都是可信的旁证。
虽然王绂《万里江山图》本月在东京以2.3亿日币(约1241.9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2010年曾以683.20万元在北京落槌),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 《石渠宝笈》着录书画在二级市场上重现时都能价格激增。一些曾经拍出过天价的《石渠宝笈》着录书画,再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上的时候,却往往表现不佳。例如,金廷标的《听泉图》上有乾隆帝的“御题”,又经《石渠宝笈》三编着录,在今年春拍以3680万元成交,而在2010年,该作曾在嘉德上拍时,其成交价为4513.6万元。
造假不绝VS知识普及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刚刚火爆的时候,人们将《石渠宝笈》收录的作品与真品、精品及最值得投资的艺术品画上了等号。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着录作品开始出现在拍卖市场上,藏家的认知不断提升,对《石渠宝笈》的认识更加全面与理性,《石渠宝笈》一些不应有的光环也在一步步退去,人们能更加理性的认识它、利用它,不再是去盲目地追捧,而是历史地看待,历史地评价。
同时,值得藏家关注的是,《石渠宝笈》本身仅仅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片,这也使得对于赝品的辨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一些标榜自己是《石渠宝笈》着录的拍品也常常可以看到,由于造假者对于《石渠宝笈》十分了解,加上一些初入这个市场上的藏家,对于作品本身研究并不多,因而往往会出现购买赝品的情况。事实上,对于《石渠宝笈》的造假,在民国时期已经有了。
随着“石渠宝笈特展”以及“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宫廷艺术大展”等一系列重量级展览的举办,藏家们对于《石渠宝笈》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据“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宫廷艺术大展”策展人谢晓东介绍,此次大展展出的文物除了来自保利艺术博物馆的馆藏,其余均来自私人收藏。其中,有约40%-50%来自刘益谦本人,其余则是策展团队从海内外30多位私人藏家手中借展,这些私人藏家从海外市场上竞拍来的作品,许多都是当年从清宫流失出去的,配合在北京故宫的旧藏,更加系统地为市场展现出《石渠宝笈》的真正面貌和价值。(编辑 孙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