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个男子单打冠军头衔、连续7年非正式世界排名第一、唯一一位两次夺得年度全满贯的选手、第五等大英帝国最高勋爵,这些荣耀属于同一个人——罗德·拉沃。
10月18日,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在上海旗忠网球中心落幕。当77岁的网坛传奇罗德·拉沃出现在大师赛的看台上时,他的受欢迎程度和风头甚至直逼球场上的德约科维奇。
罗德·拉沃一身西装革履,金发依然耀眼,多年的运动训练让他看上去比同龄人精神许多,然而当年球场的锋芒如今已化作长者的温厚。这一次,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名宿见证了澳网公开赛与上海大师赛的强强联手,它们正式宣布将开启深度合作。在现场,罗德·拉沃显得很兴奋。毕竟他和澳网渊源深长,就连澳网公开赛的中心球场也是以他命名。
罗德·拉沃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成就便是成为两度获得年度全满贯的第一人,也是目前唯一获得这项成就的选手。
“幸运女神一直坐在我的肩膀上。两度得此殊荣,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球场上,这就是对我网球生涯最好的肯定。”罗德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罗德·拉沃的网球启蒙始于幼年与小伙伴在后院打球。年少时,澳大利亚领队Harry Hopman一眼相中他,但罗德身形普通,Harry便戏谑地给他取了个“火箭”的外号。没想到这一外号歪打正着。很快罗德·拉沃便如火箭一般一飞冲天。1959年,罗德·拉沃一鸣惊人,三度杀进温布尔登决赛,并携手Darlene Hard取得混双冠军。从此开启了网球王者的强势之路。
“他是所有标准的集合体,巅峰状态的持久度,草场、土场的驾驭力,不论业余时期还是职业时期,他的出场和表现,在任何标准的比较下,都称得上是史上最棒的运动员。”前网球选手Ted Schroeder曾这样评价罗德。尽管身材不够高大,罗德·拉沃却有自成一体的发球上网打法,他的左手发球隐蔽性强、范围广,底线抽击球极富攻击性,并且开创了两侧攻击性上旋回球的先河。
见证了国际网坛半个多世纪发展的罗德·拉沃不仅是大满贯获奖名单上的传奇,还是各路网坛名将眼中的明星。就连费德勒也是罗德·拉沃的拥趸之一,2006年费德勒赢得澳网公开赛,当罗德·拉沃为他颁发奖杯时,他激动得趴在罗德·拉沃肩头哭泣。
“我觉得再也没有哪个运动员能享受到我在1969年所获得的那种巨大成功,还会有人能拥有如此辉煌的一个赛季吗?1969年并不是我拿到奖金最多的一年,但却是网球生涯中对我意义最深远的一年。”当罗德·拉沃回忆起过去,他唏嘘道。自1998年不幸在一次电视采访时中风后,罗德·拉沃一直未能完全恢复,手腕的关节炎导致他不能随心所欲挥拍。但他从未远离网球,积极地以非选手的身份参与各类网球活动和比赛。
《21世纪》:为什么说如今的球员很难复制您当年的成功?是因为网球市场环境的改变?还是因为选手对待比赛的心态变化?
罗德·拉沃:全满贯和大满贯不同,现在赢四大公开赛其中一个就叫大满贯,但是全满贯要一年赢得四个公开赛,所以现在不太可能有人能做到了。我当时能得到这样的成绩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对于网球比赛来说,能不能得到冠军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手。但对于运动员本人来说,在种种影响摘冠的条件中,唯一能够把控的就是不断地练习和准备。第二次获得全满贯的过程中,在参加美国公开赛的时候,我的妻子正要临盆,所以比赛时压力非常大,但我正是在压力大的状态下反而能发挥得更好的人,在这样紧张的环境中我反而能更专注,比赛前也会更加冷静。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参加国际网球比赛,所获得奖金的数额也与今日比赛的奖金数额难以媲及。1961年当我赢得温布尔登比赛的后,所获得的奖品就是与颁奖人的握手机会,及10英镑的奖励,所以对当时的我来说,输掉一场比赛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这与当下网球选手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差别很大。
《21世纪》:现代网坛与您活跃的年代相比,在各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哪些方面让你感触最深?
罗德·拉沃:半个世纪前,我们比赛时使用木质球拍,击球很难达到现在这样的球速和旋转。现在球员也强壮很多,大部分球员的身高在6英尺以上,发球威力十足,这在我们当时所出的时代很难做到。我拿下第一个四项大满贯时还是个业余球员,甚至没有一个专属的教练。而这一点,在我成为职业选手之后,情况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转变。没有陪练、没有训练师、没有营养师,一切都要靠自己。
现在情形则不同了,球员都有专业的团队。刚转职业的年轻球员往往很难得到足够多专业人员的支持,在与一线球员的对抗中这无疑增加了年轻选手的困难度。然而随着他们越打越好,团队也能逐渐得以形成,此时的劣势也会减少。当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觉得对于网球选手来说,职业生涯的初期相对于团队,一个负责的经理人也许更为重要也更为现实。因为战略上的经验缺失往往是年轻球员都会面临的较为头疼的一个问题。
《21世纪》:李娜也是一名与澳网渊源颇深的选手。您怎么看待她所代表的中国网球选手,以及中国网球运动的现状?
罗德·拉沃:中国的网球发展很好,既有李娜那样厉害的球员,又有上海大师赛这样优秀的赛事。上海大师赛我已参加过两次,参赛选手的阵容强大让我觉得大师赛距离大满贯似乎只差一个名号了。如果一定要说还有什么欠缺的话,我想,只差中国男子网坛出一名世界级的冠军球员了。中国现在已经拥有足够好的网球硬件条件。就连塞尔维亚的小德、伊万等人当年都是在游泳池改造的球场上进行训练的,而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网球场上的巨星。但,中国的城市人口密集,要发现一位天才球员并不容易,所以中国更需要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编辑 董明洁 孙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