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德创新合作年。今年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访问德国,与德国副总理兼经济能源部长加布里尔就中德工业4.0合作达成6点共识。10月底,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中德总理达成共识,携手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
那么,工业4.0该如何落地中国呢?
在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数字化工厂集团总经理王海滨看来,中德两国制造业发展程度不同,需求也不同。德国制造业的数字化是为了加快创新周期,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是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应对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保护环境等诉求。“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应该是2.0补课、3.0普及、4.0试点。”他说。
对于制造业来说,数字化升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落实到各个企业上,情况也相同。“工业4.0不是一个交钥匙工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分解为很多个子项目:一个顶层设计,引入不同种类的工业软件,引入统一的通讯网络,一切的数据通过通讯网络达到系统里面,就要考虑信息安全,以上的步骤可以理解为是基础设施,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实际的应用,比如在销售领域、售后服务、质量管控的应用。”他说。
“我们是做机器人的,因为用工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打算对生产线进行数字化,不过不会一次就全盘数字化,而是从最简单的生产线入手。”工博会现场一位企业代表对记者表示。
据王海滨介绍,走向工业4.0所需要的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在何一个离散制造行业都可能用到。“目前国内,系统化的数字化企业,有些行业走得更快一些,比如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制造这类自动化程度高的制造业,其他的如设备制造、家电制造都在努力地迎头赶上。”
可以说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的过程就是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岗位不断被机器取代的过程,或会引起大众的恐慌。那么该如何看待“人”在未来制造业中扮演的角色呢?
“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力会被机器取代。机器虽会取代蓝领工人的工作,但同时又创造了维护、编程等就业岗位。劳动力的结构一定会产生变化,也将被解放出来进行更有创造性的工作。”王海滨说。(编辑 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