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强调,规模过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制约,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本报记者 周慧 北京报道
11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人民日报刊文,谈用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汪洋强调,规模过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制约,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和《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称方案)的印发,未来五年中国农村改革思路进一步明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改革的关键是如何落地,特别是涉及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等,如果真正落地,将会是对现有产权制度的颠覆式改革。
农业现代化思路确定
汪洋从五个方面谈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包括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素质,促进农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统筹利用国际国内农业市场和资源,让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受益。
汪洋强调,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规模过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制约。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还要创新农村产权制度,主要是土地产权。
“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明确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汪洋指出,要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另外,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在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素质方面,汪洋强调,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也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
产权制度改革和财政支农更需落地
党国英表示,汪洋关于农业现代化思路的阐述,和《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到的五个方面改革举措一致。
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改革方案提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保障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基础上,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对农民住房财产权作出明确界定,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
党国英指出,有偿退出的改革,如果落实必然是具有颠覆性的改革,关键看改革如何落地,包括如何评估有偿退出的价格等,涉及到操作层面的问题比较复杂,改革方案明确要“探索”。
另外一个重点是财政支农如何落地。
党国英分析称,农业现代化的出路应该是规模化经营。而现在农业现代化改革的最大问题,一是很多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农业经营的人并没有搞农业,二是做农业经营的人很难挣到钱。
湖北一位农业经管部门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涉农资金发放,多是散花式发放,基层农业部门反馈最多的是补贴效能低,很多没有种粮的田地也接受补贴,有些企业圈地也能领补贴;另外基层农业部门人员不足,也没精力去做精细化的补贴和发放。
汪洋发文提到,共享成果,真正让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受益。“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等。
《方案》也提到,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大力清理、整合、规范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对“小、散、乱”及效果不明显的涉农专项资金要坚决整治。
(编辑:何苗,如有问题或建议请联系:zhouhui@21jingji.com;hemiao@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