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中国画中的山水题材一直是文人墨客的鉴赏收藏主流。在上海,有一位常年致力于中国古代绘画的仿古、鉴定、修复的大家,松江画派的传人,“海上大师”萧海春。
立身松江 传承海派
萧海春1944年出生在上海一户普通人家,自幼即表现出对绘画的极大热情,善以线条表现事物。他1961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接受了系统的传统绘画以及素描训练,毕业后到上海玉石雕刻厂承担设计与制作。
萧海春师承著名海派大师王康乐、顾飞,他的山水画作品构图紧密,利用水墨色阶的深浅制造出层次感。取法黄宾虹,上溯清初石溪等名家。他师承古人而从中汲取精粹,继而加以创造,使之蕴涵着一种古拙奇的气韵。
作为松江派和海派的传人,萧海春一直追踪董其昌、王石谷一脉,通过临仿古人而形成了他自己的松江派叠加海派的风格,以“超逸明爽,雅负志操”的品格为式微的中国水墨画传统挽回了文化的尊严。九峰三泖孕育的松江文化,成为萧海春文化血脉中的重要基因和滋养。
多年来,萧海春的作品白玉《红拂》、碧玉山子雕《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分别获1984、1985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奖;大型珊瑚雕《释迦诞生》获1987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国画《清清小河水》为中国国家画院收藏。2003年,萧海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建立了“萧海春水墨画工作室”,除了传道授业之外,更是通过教学将自己的“山水画经典解读”推向系统研究的道路,被著名美术评论家、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誉为“当代中国画坛上的苦行僧”。
坚持传承古法精神
萧海春之所以被陈馆长说成是苦行僧,主要是指萧海春在艺术上探索的精神。论物质条件,作为老一代的工艺美术大师,萧海春早就衣食无忧。但与许多富起来就开始纸醉金迷的艺术家不一样,萧海春尽管物质上得到极大改善,但他更多的是将钱投入到了提高创作条件中。他积极收藏古代书画,出资购买高仿复制品,以及相关的笔墨纸砚。为的就是可以更深一步地探究古代艺术大师留下的精华,研究各朝各代高仿作品的破绽,以及更好的编着相关著作。
作为上海玉石工艺美术大师,萧海春2013年被上海宝石行业评为一代宗师并授予奖杯。他做为上海师范大学退休教授,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三尺讲台是他除了画案之外最爱的地方。萧海春对记者说:“给学生上课,能够给我很多启发,新一代的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无知虽然可怕,但也很可爱,正是由于他们是‘一张白纸’,只要他们认准了传统道路,教起来反而容易,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的原因。”
萧海春认为,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老套套,老套套一旦被化为具体行动,我们就看见了真正的传统。而真正脉承传统的人,往往也就是创造传统的人。征之历史,可谓俯拾皆是:孔子念念的是复古,韩愈、柳宗元倡导的是复古,赵孟頫、董其昌更是树起复古的大旗;就连文艺复兴的大幕也是彼得拉克在复古中拉开。所以,历史常常呈现言不由衷的史实。所谓创新,热热闹闹,实际上只做了修枝剪叶的工作;所谓复古,默默寂寂,却在刨土挖根。事实上以继承传统为使命的复古者,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创造者。
传统精神不能丢失
通过深入研习中国绘画传统,萧海春发现,古人所留存的临习之作,有许多博大精深的东西并未如人所知。他很感慨,中国美术界就像脚底下明明有座金山却拿起铲子去海底捞针般的学外国人。“吴道子、武宗元、文征明、唐伯虎,现在被过度的娱乐化了。其实他们治学精神非常严谨,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杰出的推动作用。这些老外都敬佩不已的人物,只能活跃于电影中博人一笑,我感到很痛心。”萧海春对古代大师被今日的过度消费而遗憾不已。
在采访的末尾,萧海春对记者表示出对当今画坛传统精神日渐式微的担忧。他认为,如今中国美术的选材过于依赖西方标准。“很多人现在一提起仿古,就觉得老套。殊不知仿古是中国当今绘画最缺乏的一个环节。我们现在的很多画家,根本不知道古代大师是怎么绘画的,就跟着西方批评家一起批判中国上千年传统。当今的很多山水画家,画出来的东西没有一点古代绘画技法在其中,这实在让所有深爱中国传统绘画的中国人心痛。”
萧海春还深感忧虑地表示:“纵观我们几千年绘画史,吴道子、唐伯虎、文征明他们都不会画素描,董其昌也不会,但丝毫不妨碍他们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宗师。我们现在的美术学院都在按照西方绘画传统来招生,很多画国画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甚至毛笔都没碰过几下,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迟早要将上千年的山水画传统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