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在上海不期而遇的达利大师艺术展览碰撞出了激烈的版权真伪之争,它们各自的主办单位——达利·卡拉基金会与斯特安顿基金会可以说是“积怨已久”。
本报记者 孙伶 实习生 许望
与深秋的寒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沪上艺术展览的火热,而在林林总总的展览中最具话题度的莫过于一个全世界都耳熟能详的名字——达利。
11月5日,由西班牙卡拉·达利基金会和K11合作举办的《跨界大师·鬼才达利》在K11美术馆开展。而就在一个多月前,天协文化与瑞士斯特安顿基金会合办的《疯狂达利艺术大展》也在外滩18号揭幕。两场不期而遇的展览碰撞出了激烈的争论。
此前有报道称卡拉·达利基金会的负责人指出只有“鬼才达利”才是唯一官方授权的达利艺术展,“疯狂达利”所呈现的雕塑作品只是有版权的复制品,后有瑞士斯特安顿基金会总裁莱维特意在疯狂达利开箱之日飞来中国,表示达利生前转让的所有作品版权和知识产权,并不在达利基金会权力范围内,他们应该尊重第三方拥有达利作品的权益。
一时间疑云重重,艺术爱好者们听闻这版权真假之争,只感到雾里看花。
展览撞车引发真假之争
11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到卡拉·达利基金会负责人Juan Manuel Sevillano先生,然而他却表示从来没有说过莱维先生的展览上呈现的是复制品,并且为了防止恶性宣传,他在过去的几个月很少提及对方的展览。
“卡拉·达利基金会是达利先生在世时便遵从达利的愿望成立的,达利去世后,西班牙政府将达利的遗产和知识产权交予基金会,基金会作为官方、非盈利性的机构,最大的存在意义便是向全世界推广达利的作品与艺术思想,以及打击有损达利的利益行为。”Juan Manuel Sevillano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莱维先生及其机构,近年来十分热衷于在公众中造成混乱的印象,使公众误以为他们的作品与我们的藏品一样是博物馆级别的作品,然而事实上,他们所呈现的一些三维作品只是基于达利画作的再创作。斯特安顿基金会只是商业性的机构,无论商业上多么成功,都无法证明他们展品的艺术价值。”
华盛顿与李大学艺术史副教授艾略特·金(Elliott H. King)曾表示,“我关心的问题并不是这些雕塑是否基于达利其他作品的设计或者图像,并得到准确呈现。让很多学者担心的其实是那些灰色地带。这些作品常常不是达利做的,甚至根本没有他签名。这不像绘画跟素描,和艺术家有着直接的联系。”
事实上,虽然两个展览都是关于达利的作品,主题却有所差别。卡拉·达利基金会的主题是“媒介达利(Media Dali)”,旨在通过强调达利与大众传媒之间广泛深切的联系,表现达利对艺术前沿的把握。因此,K11美术馆呈现的展览中,带来了205份以达利为封面或由达利撰稿、设计封面的杂志、报纸以及达利设计的广告等,以表现达利的艺术与大众传媒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K11还陆续还原了达利戏剧博物馆、达利卡拉城堡和达利李家港美术馆中的达利后花园等经典场景,将红色外墙、巨型鸡蛋、小金人和费格拉斯地区特殊造型的面包,将这些属于鬼才大师萨尔瓦多·达利标志性的元素一一呈现在上海K11。
而外滩18号选择的近300件达利的展品,以青铜雕塑为主轴,涵盖绘画、黄金饰品、琉璃艺术及经典家具等,以经典与齐全为吸引点,包括雕塑《爱丽丝梦游仙境》、《抽屉人》、《时间的轮廓》以及经典设计《红唇沙发》等,更有《意乱神迷》巨幅油画压轴亮相。
关于这个展览,争论最多的便是集中在雕塑作品的真假上。对此天协文化公司总经理、“疯狂达利”主办方负责人谢定伟解释说:“在国际上,对于雕塑作品的实际制作数量,有一个法律约定。根据法国相关法律规定,同一款雕塑的设计下,室外的大型雕塑可以做12个;室内博物馆级别的雕塑,也可以做12个,这些都是原作。而缩小版的雕塑,允许做350个。以大型雕塑为例,如果要制作更多,那么从第13件开始就被认作是复制品,而且必须在这些复制品外部有明确标示,斯特安顿基金会对此严格遵守,从无犯规”。
瑞士斯特安顿基金会总裁莱维也表示:“我收藏这些展品用了35年之间,达利和我在1980年和1981年签署了一系列销售合同,直接向达利购买了作品。在国际艺术界约定俗成的,每件雕塑产品一个模具可以做12件,这12件一模一样的作品我们都可以称作是艺术家原创,没有只是一件说法。”
此前曾有报道称卡拉·达利基金会与斯特安顿基金会曾打过三次官司,并且每次都以莱维先生这一方胜诉告终,然而Sevillano先生却告诉记者,这是无稽之谈,两者只一同卷入过两场官司,且最后并无胜负之分。法庭并没有作出裁决,表示莱维先生持有的合同有效或是他举办的活动有合法性。对于他们来说,官司尚未完结。
如此看来这两场展览各自的主办单位——达利·卡拉基金会与斯特安顿基金会可以说“积怨已久”,这场真假之争只是宿怨的小爆发。
大师作品版权混乱有因
之所以两场展览会引发如此多争论,或许也与达利其人有关。
国际权威艺术专业媒体《艺术新闻》曾于2008年和2012年报道过达利的雕塑作品在市场中的乱象,并指出:“萨尔瓦多·达利的晚期雕塑市场仍然饱受错误的信息、未经授权的版本、所有权争执以及一些公开欺诈的困扰。雕塑作品还不断大量涌向拍卖市场,以至于有两年,苏富比和佳士得基本上完全停止了达利雕塑的交易。” 上海泓盛拍卖公司曾以9408美元拍出一件名为Shoes with a Body Shape的铜质雕塑,而达利作品鉴定专家Nicholas Descharnes(他的父亲Robert Descharnes曾是达利的好友),却表示:“我从来没听说过达利有这件作品,甚至连画作都没有。”
达利晚年因生活奢靡,急需资金,因此签售了大量版权,也许连艺术家自己都不知道将版权卖给了谁,因此他过世后,市场上鱼目混珠者四起。又因为如谢定伟所解释的雕塑作品版权的特殊性,使得即使专业人士在面临市场上大量的达利授权作品时,也难以从合法性上给出明确说明。
西班牙曾有一个达利雕塑家博物馆,尽管它只是展示艺术家生平及其晚期雕塑的一个商业展,却吸引了不明真相的游客的关注。直到2014年6月,卡拉·达利基金会终于赢得和达利雕塑家博物馆为期三年的诉讼,巴塞罗那一家法院裁决,雕塑空间的主人滥用达利“品牌”,且故意误导消费者认为它是一家官方博物馆。案件虽在上诉阶段,但基金会已向法院提出申请关闭此展览。
Sevillano先生表示:“随着基金会多年来致力于保卫达利作品的版权,取缔非法合同,并且通过为艺术爱好者提供服务来教育市场,西方国家关于达利版权的疑云几乎已经烟消云散。”但谈到中国市场中存在的乱象,他说:“我们希望能将同样的策略运用在中国。基金会和西班牙艺术家版权协会达成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打击以达利之名不当牟利,希望未来也能与中国的相关机构结成同盟。”
观众过度热情助长灰色市场
艺术大师的特展近年来在中国尤为叫座,2014年K11美术馆承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吸引了近40万观众,单日最高6000人次,足见民众对大师特展的热情。
如果说莫奈特展是真金白银能值回100元的票价,那么“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现场虽无一幅梵高真迹,却并不妨碍一波又一波的观众冲着梵高的大名奔向展馆的现象,让人不得不赞叹中国观众对大师名号的兴趣了。观众对于大师作品的过度热情容易造成盲目的轰动效应。在这种市场热情下,趋利者难保不会钻空子,尤其是在艺术公众教育还不够到位,大众无法对艺术展览的价值做出明确判断的当下。(编辑 孙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