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供给侧改革或推升新兴产业投资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朱茵 2015-11-25 13:34:3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供给侧改革预期或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宏观政策的推进是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唯一出路。分析人士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提法对投资者未来的预期影响较大,但长期经济转型和短期保增长的矛盾还将存在,如何在新旧经济转换之间掘金值得关注。部分机构认为,供给侧改革会释放新兴产业供给端活力,加大新兴产业投资。

推动经济内生增长

银河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表示,近期高层多次提到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并指出要解决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当前国内在需求端的刺激仍在持续,但收效不佳,适时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回归本质之举。在要素重估阶段,高质量要素能够参与到更高端的分工,获得更高收入,从而形成消费能力。这一良性循环的形成是中国实现经济内生增长的必由之路。在政策层面上这一转变对未来经济增长将非常关键。

申银万国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表示,从中国经济转型和长期增长的角度来看,供给侧管理的重要性将开始显现。以“十三五”建议发布为标志,宏观政策的重点将转向供给管理。

广发证券也表示,供给侧改革可能是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问题的唯一出路。监管层对经济的调控思路主要是采用需求端调控,当经济比较疲弱时,往往通过加大基建投资、放开地产销售限制、鼓励汽车家电消费等方式去刺激需求。但本轮中国经济回落周期中,由于国内传统需求市场已经面临饱和,继续采用需求端刺激的方式已经很难起到明显的效果。因此,政府的经济调控思路转向了供给。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动,目前出现了两个难以调和的矛盾——长期供给改革和短期保增长的矛盾、大规模减税和国家债务的矛盾。广发证券、申银万国等证券研究机构表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产业结构进行由“重”到“轻”的转变,但当前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太强,过快出清容易导致经济增长断崖式下滑。

广发证券表示,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就是要充分释放新兴行业的供给端活力,加大新兴产业投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看到传统行业出现明显的供给收缩信号时(比如大量生产线关停、员工下岗等),才能保证有充分的资源(社会资金、财政扶持、劳动力等)从传统行业流向新兴产业,同时传统行业也会因为供给端的收缩而实现供需结构的优化。但现在实施起来的难度在于,传统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在社会总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占了33%,而在制造业投资中,代表传统产业的重化工业又占了64%。供给侧改革的精髓是减税,减税的背后是财政赤字大幅增加。解决办法是大规模发行国债,但这需要相当大的债券市场容纳空间,须配合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实力的提升,这是一个长期且充满反复的过程,短期难以实现。

申万认为,中国正在迎来供给革命,这和西方供给学派主张的共同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同点在于:相比于发达经济体,中国的制度更不完善,更能够通过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价格改革、破除垄断、简政放权等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在市场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既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又要避免市场出清对经济产生太大的冲击,既要市场化出清,又要守住经济和金融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显得更加困难。这决定了需求管理政策并不会淡出,也决定了短期稳定和长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可能会存在冲突和反复。

关注三大发展方向

申万宏源证券宏观研究团队提出,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针对旧经济和旧体制。新经济的供给革命主要体现为如何创造有效供给,来匹配没有很好被满足的需求和潜在需求。新经济需要的是友好的创业环境和制度环境,不断推广的负面清单制度、一些传统国有领域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军民融合、商事制度改革、知识产权的保护、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等都有助于新经济的发展。但新经济最终来自于日新月异的多样化需求、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以及一批企业家的兴起。从这些决定因素出发,申万宏源重点看好三个方向:一是服务型消费,二是智能制造和大数据,三是泛资产管理。

新旧经济的巨大差别决定了从不同的视角评判中国经济会有巨大的差异,应从多角度对中国经济进行分析。申万认为,分析经济总量应该看旧经济,分析经济活力应看新经济。由于旧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仍然面临着调整的压力,这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继续承压,未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仍以宽松为主。减税、扩大赤字率、扩大债务置换、专项金融债、“双降”都可以预期,人民币汇率也会面临贬值压力。分析经济活力,更应该看新经济,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诉求,不断下降的资金价格,以及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家搭起的新经济使未来并不悲观。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