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大雪到巴黎恐袭,容易让人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感到一阵寒意。本来在这个节骨眼上讨论气候变暖,有些不合时宜,不过在2009年经历哥本哈根那个令人失望的冬季后,全球环保团体早已憋足了劲儿,打算在巴黎一次性释放他们的能量——即使这场原定有20多万人参加的气候集会后因安全原因被取消。
环保团体在气候峰会这种大场面上一贯秉承“人类未来”的大义,并且不会放过每个时机对石化能源或矿产冶金这些“邪恶行业”进行道义碾压。于是每到这个时候,一张绿色标签就成为大公司的护身符。为了得到这张护身符,能源公司大肆宣扬自己在绿色能源方面的投入和成果,甚至连钢铁和煤炭这种公认脏乱差的行业也在标榜自己是彻头彻尾的减排标兵。
比如,煤炭公司就将自己打扮成可怜兮兮的灰姑娘的形象,认为每天在阁楼上干活蒙一层灰并不是她的错,只要清洁煤技术和碳捕捉封存技术能够跟上,煤炭工业也会穿上水晶鞋,摇身一变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女。钢铁行业由于产品属性并不适合采用这种娇滴滴的卖萌来赢取绿标,他们走的路子是自我爆料。世界钢铁协会称目前全球每年生产的钢铁中,有超过一半以上被用于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钢铁都能百分百回收利用,因此钢铁业绝对走在绿色产业的前沿。
以高大的烟囱为标志的重工业都在使劲往身上刷绿漆,而看起来本身就接近“零排放”的金融业却在气候变化会议前显得有些畏首畏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气象学家的数学模型显示天气一年比一年热,但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碳交易机制却由于市场热度不够而陷入冬眠。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今年欧盟碳交易系统已经运行十周年。但回顾十年来这一机制产生的效果却足以让乐观者摇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很多欧洲企业产量下降,排放减少,导致碳排放配额出现大量剩余。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碳排放指标的价格随之下降。死气沉沉的价格让碳交易市场毫无吸引力,各大投行们也在忍受三年多后纷纷关闭了自己的碳交易部门。碳价的制定已成为制约交易的一个瓶颈,但即使最有激情的东道主对于在本次峰会上解决这个问题都不抱希望。奥朗德退而求其次地推动2019年1月启动欧洲碳市场稳定储备机制,这也意味着碳交易市场仍要经历三年多的“不稳定期”。
在气候变化大会上金融行业出于风控原因不碰绿标,而有些行业则是压根不屑绿标。对于“环境原教旨主义者”来说,骑着自行车在天寒地冻中来往于会场,穿着大衣和手套在没有暖气或者空调的房间里开会,工作餐只有些当地产的土豆沙拉,这无疑是气候变化会议最正确的姿势。然而事实注定会让他们失望:数以百计的专机或者包机会在戴高乐机场起降,豪华车队在公路上繁忙来往;带有巨大穹顶的会议室里温暖如春,而宴会则是最绝妙的场所,那里不止有青脆欲滴的反季节蔬菜、新鲜空运的热带水果,鲜嫩多汁的法式小牛肉更是必不可少的主菜——不过,人们在大快朵颐的时候,并不会煞风景地提到这些美食是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两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