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技术至上时代,微信的风光能持续多久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禾刀 2015-12-10 08:44: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读《微信力量》

连接就是力量

2011年1月21日推出,已覆盖我国90%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超过6亿,各品牌公众账号总数超过800万,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支付用户达到了4亿……短短5年,微信从无到有,交出了一份夺目的成绩单。如果说今年春节期间,“带彩”的抢红包游戏着实让微信火了一把的话,那么,上半年的专车之争腾讯虽未完胜,亦收获了微信支付服务推广“质的飞跃”。

5年来,微信大抵经历了这么三个阶段:一是连接人与人的“人联网”阶段;二是连续线上线下的020阶段;三是“连接一切”的万物互联阶段,此时万物皆入口。可见,微信的发展历程,本质上是不断丰富连接方式、丰富连接内容的过程。微信连接的方法众多且极其方便,如扫一扫、WIFI、摇一摇周边、摇电视、智能硬件等。

与传统互联网严重依赖开口流量的生存法则不同,微信的连接不是简单的数学加法,而是奔着解决问题而来,即试图把微信平台打造成一个“问题库”的巨无霸。至目前的所有接入,似都能在微信平台上找到答案。正因如此,接口越来越像微信的生命源泉。微信俨然进化为一种万能的连接器,彰显出强大的连接力,似乎拥有连接一切的能力,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作为一本专注微信的着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先后走访了40多个成功连接案例,这些案例足以折射微信“问题处理能力”的强大。如汽车时代停车问题越来越令人头疼,当停车场信息接入微信后,实现了车位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车位利用效率,甚至还能以精确的时间安排,盘活已售固定车位的资源,使业主实现车位出租收益——这在过去几乎不可想象;百货商场接入微信后,顾客体验质量明显提升,支付提速,原来不可或缺的收银员岗位被手机支付系统替代。未来的微信生活,仅凭一部智能手机走遍天下极有可能;城市医疗系统接入微信后,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手机挂号迅速普及。更主要的是,此举大大打击了过去屡禁难止的黄牛倒卖专家号现象……

不过,经过初期发展,攻克了一些相对容易的行业难题后,微信未来能否一如既往地保持超强解决能力,有待时间检验,也肯定是微信未来发展的瓶颈所在。作为一个公共半开放平台,微信面临的问题必定千奇百怪,越往后面发展,越不可能仅靠简单整合大数据便可轻易解决问题。从这一层面上看,接口给了微信生命的源泉,但要是微信在解决更高难度社会问题时缺乏更具开创性的思维,很难说不被其他竞争对手超越。

这并非危言耸听。虽然微信风头势不可挡,但并非在所有方面都顺风顺水。比如微信一直想努力在微商方面有所建树,但相对淘宝、京东等电商巨鳄,至今仍未看到足以形成“威胁”对手的竞争性创举。“双11”引来全球媒体的目光,但依然是电商的天下,看不到“微商”在这样庞大舞台上崭露头角的蛛丝马迹。

值得一提的是,当微信迈着碎步蹒跚于电商领域时,电商巨头们却越来越垂涎微信赖以生存发展的连接法宝。阿里巴巴对专车的强力介入便是最好的证明。实际上,支付宝对包括商场在内的传统支付系统的介入早就不再陌生。相较于微信,阿里巴巴也许只是缺少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交平台。

微信的“熟人哲学”

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认为,互联网颠覆了商业模式、制造模式、消费模式。所以,作为家电制造业的巨头,海尔正在全面拥抱互联网。事实上,微信除具备了互联网的所有特征外,还在悄然颠覆大众的传统生活习惯。

微信“掌门人”张小龙亦曾掷言,“不管处于传统的还是新鲜的商业环境下,借助微信连接的力量都可收获意想不到的转型和改变。”正因如此,腾讯逐渐展露出了“野心”:将微信打造成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方式。

确实,微信在提供大众社交平台同时,其超强连接和数据分析整合能力,不仅轻松颠覆了传统商业场景,还给公司内部建设和运营、酒店管理、市场销售等多个行业带来巨大变化。依托微信平台,如今购票、点餐、叫车等与公众贴近的服务日益彰显出便民化和快捷化趋势,许多年轻人在享受微信带来的方便生活时,已不知不觉患上了依赖症。

微信的“本领”显然不止于此。虽然微信也是“互联网+”,但又不仅仅是“互联网+”那么简单。综合了社交平台、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功能,微信融学习、工作、休闲、游戏、消费、经营、娱乐等功能于一体,还催生了一批“寄生”于微信平台的创新公司。“到微信上创业”、“到微信上做好公司运营”经成了“万众创业”活动中的重要选项。

当微信越来越显现出其神奇魔力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很容易跳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微信到底是什么?将来会带我们前往何方?确实,微信今天越来越像一个“怪物”,说他是社交平台吧,它又兼具商务功能;说它是商业平台吧,微信的诞生与发展又与社交平台息息相关。

微信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取决于两大关键,即智能手机,以及手机支付系统。应该说,在这两方面做文章的并非微信一家,比如目前手机支付系统就并非微信孤星闪耀。微信得以快速发展必有不同之处,这就是巧妙地盘活了原本不为人注意的既有诚信体系的商业资源。

微信依托的社交平台QQ和手机号码,是并非面向所有人无条件开放的。QQ与手机号码上的联系人,绝大多数与微信客户有过联系或者有一面之交,对当事人而言多少有些了解。在时下中国这个“熟人社会”里,一熟三分巧,说的其实还是建立在熟人基础之上的社会诚信体系。正因如此,相较于面向陌生人的互联网模式,应“熟人哲学”而生的微信,使其一面世,便站在较高公信力的台阶之上。相较而言,其他平台则还需要在点滴中积累信用。

技术,还是文化?

微信取得的成就确实有目共睹。按照张小龙的说法,微信致力于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是历经时间沉淀的文化结晶。以技术面目示人的微信,未来能否作为一种文化源远流长,显然不是眼前改变社会大众一些习惯那么简单。

或者说,微信能否像电影那样,由技术实现向文化的华丽转身,逐渐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方式,眼前的暴热似乎还显不够。历史上,技术产品能否成为公众的生活方式,并不取决于一时的市场占有率,而取决于将技术与生活习惯的巧妙结合,汽车的发展就是最好例证。当福特发明第一辆汽车时,今天的人们除了偶尔提及这个人名外,根本就不在乎所乘汽车是否是福特,更关注汽车的舒适度、是否符合自己的功能和审美需求。微信眼下确实一家独大,但假以时日,互联网界冲出另一个重量级对手来并非没有可能。更何况,社交平台的发展也面临着自身的规律瓶颈。

就在几年前,博客被认为带来了媒体的革命,一时自媒体受到社会广泛赞誉。然而,更符合公众快餐化阅读习惯的微博横空出世后,轻松将博客甩下了几条街。微信诞生之时,其实正是微博发展步入巅峰之日。如同当年超越博客一样,微信的超常发展,同样是以微博的星光黯淡为代价的。

“从博客、微博的周期规律来看,一个内容平台的红利期大约在24个月左右。”微信能否走出社交平台红利周期律,大抵取决于两点,一是持续创新能力,二是相较于急欲虎口夺食的新内容平台能否保持优势。在这个日新月异和资本运作风起云涌的时代,谁也无法预测互联网未来发展历程中将会诞生怎样的“新星”。

平心而论,微信确实使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虽然我们会比以前更为忙碌。从这层意义上讲,微信只提供了一种高度技术化的网络产品,至少就目前而言,没有迹象表明微信短时间内可以达到像电影那样“启人心智、陶冶情操、饭后谈资”的文化高度。

微信面临的另一个难以言说的隐痛是,相较于在国内发展一帆风顺,极度渴望走出国门冲向全球的微信,虽斥不菲资金全力推广,但海外用户迄今仍只有7000万,且以华人或与华人有交往的外国用户居多,根本不足以对国外社交平台构成挑战。托马斯·弗里德曼曾说过,世界正在变“平”。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微信一马平川地成长为国际化的互联网应用软件呢?不知身处互联网前沿的专家学者们找出了原因没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