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在第十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互联网金融论坛提出,在互联网金融中产品、模式和概念常被人提及,但在背后真正去支撑这些产品、模式和概念的反而不为人知,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发动机”——科技。
过去微众银行的业务模式、服务网点、轻资产、轻人力被人所熟知,但是背后驱动这些一系列的业务模式实现的则是其自主可控的科技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产品、业务模式都要靠创新,怎么能够支持自主创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不受制于外部的技术供应商,一直对银行业、金融业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命题。
怎么在互联网金融年代实现普惠?一个企业如果要推出不亏本的产品,首先门槛必须足够低,成本必须做到可控,降低成本。当然还有灵活扩展方面的要求,因为创新型的业务一开始流量、规模都不会很大,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可能会急速在规模上有很大的增量。如果科技体系方面没办法做到灵活,或者伸缩性,业务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银行业“IOE”是主要的架构,都是强度依赖外部厂商的技术平台来支撑业务的运营以及发展。而“去IOE”讲了很多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到底难在哪?
“我们总结下来是有四个方面,第一历史包袱重,第二科技资源缺,第三迁移风险高,第四业务动力低”。
微众银行为什么把实现科技自主可控作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首先,微众作为一家创新型的银行对于科技的依赖度非常高,没有科技不可能实现创新。
其次,支持普惠金融是微众银行的战略定位。如果要推出普惠的产品,就必须要在成本结构上作出一些根本性的改变,不可能像传统的银行一样付出高昂的成本。
再次,微众面对海量的用户,当中大部分可能都是中低收入为主的群体,他们的交易频度反而比高端的客户要更高。在支持海量的业务上,必须从架构上做提前的考虑。
最后,银行本身也是强监管的行业,对于可用性、安全性要求非常高,银监会对这方面也有要求。
马智涛表示,微众银行通过三大手段实践自主可控,第一就是大量使用低端的标准化硬件设备。第二是完全基于开源软件进行银行业务应用的自主研发,很多是微众的股东腾讯研发的。第三并不是单纯的产品替换,是一个技术解决方案的更新换代。所以在整个微众银行IT平台的建设当中,其中很重要是运用大量来自于互联网的一些思维,包括云技术的应用,包括分布式的架构实现银行IT架构。
自主可控到底为银行带来了哪些效果?首先是安全性非常高。因为系统都是基于自主研发,都有自有的知识产权。其次微众自主研发队伍可以在非常快速的速度完成产品研发跟推广,微众第一个内部验证的贷款产品就是基于一套全新搭建的体系,只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搭建完成,面向个人、面向小微客群存贷汇的体系,前后一年走完,而传统银行做一次核心系统升级一般都要花上好几年时间。
微众银行今年8月15日推出App,背后所承载的就是一套全新的基于分布式架构、标准硬件、开源软件所开发的一套IT体系。马智涛称,“我们支持普惠金融战略当中很重要的要素,就是成本结构。通过实现微众银行的这套IT架构以后,能够把户均IT运营成本大大降低,目标为传统银行的十分之一。未来随着规模的增长有可能做得更低。”
马智涛称,希望未来微众银行的架构及其科技自主可控的模式非常乐意向同业输出,以促进整个银行业在科技能力方面的提升。(编辑 辛继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