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从何而来?出路何在?
“从表面上来看,‘资产荒’是信托清理、地方债置换、配资清理、股市调整和多次降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11月28日,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资产管理论坛”上表示。但其深层次原因,源于理财管理机构根深蒂固的“规模第一”的意识,“没有及时下调负债端价格,使资产供需失衡。”
鲁政委表示,资管机构可以在产品设计上更多采用开放式。其他的手段还包括加杠杆、做结构化、量化产品等,以降低成本,“但重要的,还是要按需负债,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
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韩松在论坛上表示,要解决结构失衡问题,需要适应供给端的改革,其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需要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能力等要素的增长。
“我们认为从间接融资模式向直接融资模式转型的空间还将继续扩大。从经济的新常态来看,资产荒的出现正是由于新老经济交替处于拐点期,但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韩松说。
负债端未及时调整
鲁政委分析称,表面来看,“资产荒”的产生出于三大原因。
一是原以信托为主的高收益资产减少。他表示,信托类融资规模到2013年累积金额达到4万5千亿元,而一年期银行贷款总规模才10万亿元,“但到今年,信托、委托类资产占银行理财的比重就已经变得非常小。”
二是地方债的置换导致高收益资产减少。地方债置换的内容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高息债务,“有的是贷款,也有的实际是被装到了银行理财池中。”超过3万亿的地方债务置换,导致“银行理财少了一块高收益资产。”
此外,股市动荡后,股市配资的清零,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收益资产。
但鲁政委认为,以上并非“资产荒”现象的真正原因。
“深层次来看,‘资产荒’实际是因为资管机构的负债端没有及时调整和反馈。如果充分的市场化,对应的资产价格可以像货币市场一样反应迅速,负债成本能够降下来,相对就不会有”资产荒“的问题。”鲁政委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固定收益理财市场化的程度远远不够,“整个的收益并不是全然的按照市场来走的。”
顺应“供给侧改革”
针对“资产荒”的情况,出路在哪?
鲁政委表示,资管机构在技术层面,可以在产品设计上更多采用开放式。其他的手段还包括加杠杆、做结构化、量化产品等,从而降低负债成本。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按需负债,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
韩松则从当前经济形式的角度分析,认为在当前企业债务杠杆率已经高企的背景下,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将需要更多非信贷的资本性金融的支持。因此,相比较传统需求刺激方式的加杠杆方式,供给侧改革更需要去杠杆式的金融支持。
“当前去杠杆式的金融正是资产管理行业的应用属性,资产管理受人之托、代客理财,与商业银行表内业务采用加杠杆不同,通过广泛投资实体经济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实现供给侧金融的去杠杆要求,可以发挥并驾齐驱的作用。”韩松在论坛上说。
为此,工商银行将“大资管”战略作为该行经营转型的三大战略之一,以适应新经济的需要,并将金融服务进一步引向实体经济,其做法为:对内整合集团资源,多部门合作;对外全市场投资各类投资品,多机构合作,构建跨市场运作。
“目前包括一、二级市场的股权投资资产还非常充分,也是未来给投资人组合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方向。” 民生财富总裁马骅在论坛上表示,通过资本市场直投的力量拉动中国创新产业发展及结构化转型,“是当下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
“股权类投资正处于风口,蕴藏了巨大机会。同时,对于私募股权基金而言,退出渠道的增加亦带来更多参与热情。”马骅说。(编辑 李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