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大半个多月的鏖战,2015年秋拍已进入尾声。
在市场大多看空秋拍行情的前提下,今年秋拍却出现了4件亿元作品,以及十多场白手套,不用具体深究是《石渠宝笈》的名作效应,还是保利十周年庆的品牌效应,直接明了的数据已让不少人高呼艺术市场“V”形反转的到来。
艺术市场真的开始触底反弹?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认为过于乐观,结合国家经济层面的结构性调整而言,刘尚勇表示:“这次调整跟前几次调整完全不同,从经济层面来讲是一次结构性调整,而我们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也是如此,这次调整巨大的风险就在于有可能调整不上去,那么它可能存在的前景就是一个巨大的‘L’”。
“V”形反转或成“L”形平地
刘尚勇半开玩笑的例子恰好为他的观点做了引子。
刚从俄罗斯回来的刘尚勇,是作为邀请嘉宾前往俄罗斯参加“视觉中国·洲际行”中国水墨展,这个“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让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的展览吸引了很多人前往,但让刘尚勇感慨的是,大家并不在谈艺术,却更关心一件事情。
“大家只关心一带一路,让给他们讲讲一带一路,其实这个展览跟一带一路没有关系,后来我发现其实外国人包括俄罗斯人,都很关注中国新的动态,大家关心我们的国家战略远远大于我们的文化艺术。”
这更让刘尚勇认为,我们在文化发展上落后于经济发展很大一段,当我们的经济不断向海外开拓的时候,文化覆盖却远远不够,“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力不够,生产力严重超出,过剩产能加上文化力不够,让我们目前的发展处处遇到瓶颈和阻碍,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也是我们拍卖行业的困顿。”
近两年拍卖市场的调整一直迟迟没有见底,直到今年秋拍,高价作品终于让市场看到回暖的曙光,但不得不注意的是,在这种基于好作品的高价被追捧的同时,有大量中低端作品流拍,中小拍卖行的步履艰难。好作品在任何时候都会有坚定的市场行情,这并不是常态,而是独立行情。
在秋拍过后或许能让人静下来分析,刘尚勇的态度并不乐观,“不要以为这次调整能呈‘V’形反转,和国家经济层面的结构性调整一样,艺术品拍卖市场也是结构性调整,这次调整巨大的风险就在于前景可能是一个巨大的‘L’,从上面下来在平地上无限期地走。”
市场呼吁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是结构性调整前景不定,市场两极分化严重;另一方面,文化却成为支柱产业,未来的巨大发展又不可回避。
早前有数据显示,根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就有四百到五百亿的机构或者企业资金已经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支柱型产业,文化的交易要够大,在现在市场规模上再翻一百倍才能够称得上是支柱型企业,五百亿只是个很小的数额,恐怕得五万亿以上。”
处于调整转型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要用什么来迎接未来的大发展呢?在刘尚勇看来,“应当在政策法规的层面做新的研究和突破。”
刘尚勇认为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模式太过单一,的确需要更多的创新,但如网拍等创新的模式却受到政策法规以及繁杂流程的束缚。
简而言之,就是简政放权,将更多的制度红利释放给市场,市场才能更好地调整,才会有更大的余地创新发展。
真正的高端文化产业才有话语权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正如之前所说的,目前中国文化力不够,刘尚勇认为拍卖行的另一个趋势是应该走向更高端。
“这也是拍卖行业发展这么多年来模式的局限,过去二十年包括到今天,无论公司大小一场拍卖会都要弄几百件以上的拍品,可是那么多件你能来得及研究吗?”在刘尚勇看来,把艺术品当成大宗商品的方式兜售,是拍卖行业原来单一模式里面的弊病,这既是前期发展模式中的弊病,也是今后需要反思的。
真正的高端文化产业才有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不单是中国与世界的问题,其实从每一次拍卖,行业内的竞争中便可看出,影响力一直都出自征集到的好作品。
“我们要做出有世界影响力,其实不必每一场都上百上千件,如果我们上个一百件、几十件,其中件件都是精品,都上亿元,那一场拍卖会有两件东西就够了。”
刘尚勇甚至担心,如果这次调整不好,不但会让市场行情呈“L”型无限延续,也会让目前香港与内地的市场格局变成定局。
中国艺术品市场兴起之迅猛令全世界始料未及,而中国艺术品主要交易版图分布在内地和香港。毋庸讳言,香港拍卖业起步更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拍品的质量也更明显的优于内地。
与此同时,TEFAF(欧洲古董艺术博览会)所提供的 2015年市场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艺术市场的全球份额已经略逊于伦敦,位列第三,在此之前尚处于第二位。而就在2014年,中国拍卖业的业绩较上一年亦有大幅滑坡。探究市场下滑的原因,被归结为中国经济大环境正在调整以及艺术市场信心受挫。
在双重压力下,市场的不断调整和藏家的不断成长,拍卖业也面临新的局面,对原有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并不是坏事,不断做新的尝试和创新,才能找到突围之路,或许才真的能够迎接未来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