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章犇,刚刚结束了中央美院的学习生涯,他师出中央美院最具传统的第一油画工作室,博士期间又在导师靳尚谊、朱乃正的门下,是不折不扣的系出名门的正统派。
如今,毕业后的首个个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是他十多年的求学经历的总结,也是他这段生活的总结。
艺术的原乡
章犇从皖南到京城,多年来追寻着艺术的原乡、精神的异乡。“异乡”是本次展览策展人王春辰对于章犇绘画实践的提炼。在他看来,“异乡”在章犇的艺术语境中有三层含义:首先,章犇的绘画描绘了极具想象力的图景和世界,这是一个完全凭想象构建的世界;其次,章犇在创建自己的异乡神话的同时,又指向欧洲的古典主义绘画。
再者,在当代社会绘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质疑时,章犇所坚持的绘画实践是重塑绘画的意志的反应。“他遵从内心,不因循绘画的一般阐释,他相信绘画的生命力,从诸多的绘画语言里寻觅自己的契合点,绘画的感触之笔不是技术,是灵魂,抓住它的一瞬间,本质上就是在勾连出世界的神圣性,是让神性显形。”
章犇的绘画分为五个主题:“山异”“林中”“水界”“静思”“神貌”,系统传达了章犇近年来对写实绘画的探索。其中,《异乡的云》指向了生命萌生的状态,它建构了一个异乡,超然于世俗的、充满了浪漫的异托邦景观。《沉重如迷的呼吸》,《弥散的紫色》,《四月》为“林中”系列的重要作品,也是他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毕业创作。
诗性的迷梦
忧郁的年轻男性是章犇作品中的一个典型主角,“他”不断地重复出现在不同的作品里。这似乎就是章犇本人的“自画像”,但并不以传统“肖像”的方式出现。或许是章犇故意以一种另类的状态,描绘现实中的“我”——他处于一种虚幻的状态,游于迷梦之中;他在独自沉吟、哀伤、孤芳自赏。画面的背景常常是同样荒凉忧郁的山冈,无声的流泉,以及同样无声的马,无声的猎犬,无声的树。色调同样是无声的,缺少喧闹的跳跃,天边微明的亮光,把黎明与黄昏合为一体,而制造出暧昧不清的季节。这一切表明了艺术家的诗性是如此浓郁,即使是风景,是人物肖像,那种迷梦般的气氛始终不离画面,构成一种无始无终的旋律,让观者沉迷其间。
正是个人迷梦与融合多种风格描绘的表面张力,构成了章犇艺术的魅力所在。就画面效果看,章犇的选择夹杂了一种风格偏爱,并用这偏爱去表达无法舍弃的个人情怀。这种情怀或来源于欧洲古典绘画中对神性精神境界的追求,或许来源于他自身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彼岸世界的哲思。
章犇以一种冷静清醒的语言、略带颓废的风格,向他的精神导师们致敬。他的作品让人不禁联想到欧洲早期文艺复兴教堂木板画。他有限地吸收了那个时期绘画的一些因素,同时也受惠于现代主义之前的法国画家莫罗,只不过,在色调的处理上更具抒情性。那种颓废、迷茫而又尖锐的风格,是古典时代的终结,也是新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