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下午,上海普陀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揭牌仪式举行。文化部市场司、上海市文广局和普陀区的领导参加了仪式。这标志着继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成立后,上海浦西也拥有了旗鼓相当的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
上海相继成立两大艺术品交易中心,被外界解读为上海在“京沪港艺术市场三角形”的新一轮发力。业内普遍认为,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不断调整深化,原先在艺术品市场中相对弱势的上海艺术市场频频发力,此次在政府主导下,迎合市场环境布局两大上海艺术品交易中心,显示出了上海对于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普陀将成浦西艺术品交易“火车头”
近年来,上海的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市辖的各个区都不甘落后。在艺术品拍卖以静安为阵地、外资画廊占据黄埔,合资画廊抢滩杨浦的格局下。浦东自贸区、徐汇滨江都相继发力。而原本拥有上海最大艺术品交易名片——M50艺术区的普陀,在一段时间的沉默后,“普陀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横空出世,定位直逼“中国乃至国际最具代表性、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基地”。
巧合的是,普陀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仅在浦东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并且二者都将“自贸区概念”作为最大亮点,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上海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整体布局。
业内人士认为,普陀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就如同众所周知上海空港一般,拥有虹桥和浦东两大机场,虹桥多负责国内,而浦东多负责国际。而未来的布局,自贸区更多的是对外来艺术品的服务,而普陀艺术品交易中心,则是利用普陀在老上海艺术市场布局下的优势地位,进行对内对外艺术品展示交易服务。
揭牌仪式上一位与会领导对记者表示:“普陀成立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就像火车头一样,拉着整个浦西的艺术品市场向前进!”
双中心助上海争夺市场话语权
据官方透露,展示交易中心的功能涵盖了艺术品仓储和展示、艺术品交易、艺术品鉴证、艺术品拍卖、艺术基金管理、艺术品众筹、互联网商务体验、传媒影视体验、文创产业实验等。该中心将成为文化艺术品的立体式展示交易平台,文化艺术品生产、传播、贸易机构的专属服务公共平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转化、孵化平台,探索形成国家政策引导专项资金融入,多方角色资源共同参与的格局。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对记者表示,世界权威机构发布报告显示,去年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规模超过了510亿欧元,达到了历史的峰值。按照销售价值来计算,中国已占其22%的份额,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艺术品交易的第二位,显示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巨大潜力,作为中国艺术品交易的重镇之一,过去五年,上海不仅培育出国内外知名的画廊,拍卖,艺博会品牌,也建成M50,红坊艺术社区,田子坊,五角场800号等多个特殊艺术的集聚期,还在艺术品产权交易,金融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这为上海进一步发展艺术品交易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时代给予的机遇,是不能错过的。”参与揭牌仪式的上海某知名艺术机构总裁赵先生对记者表示,“上海原本是和北京同时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起步,20年前,嘉德、朵云轩、瀚海一起开创了早期国内艺术品拍卖的市场。20多年过去,瀚海的声音已经基本听不到,朵云轩也更像一家区域公司,只有嘉德以及后来居上的保利,成为中国艺术品二级市场的旗帜。不但频频拍出重量级拍品,还赚取了艺术品二级市场的大部分利润。这让上海的拍卖机构很不甘心,但无奈的是,上海已经基本失去了在艺术品二级市场的话语权。”
M50艺术园创始单位、上海玉峰艺术中心总裁仇英海也对记者表示:“艺术品市场大概三年前还是北京统筹、各自为战的局面。北京虽然算是北方市场的老大、而上海、杭州、山东、四川、广州也一起撑起来了南方市场。但这两年的调整,使得原有的‘南北并立’格局不复存在。北方市场在几大拍卖公司的支撑下虽然不如巅峰期,但也依旧强势。而‘南方市场’则几乎销声匿迹。上海、杭州、广州的几家大拍卖公司都已经步履维艰。但与此同时,南方部分市场开始讲艺术品价格回归原本价值的做法得到了市场的呼应。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相继成立两大艺术品交易中心,是对市场变化的积极调整,我对上海艺术品市场的未来,相当看好。”
上海期待自贸区开放文物拍卖
近几年艺术市场的调整,虽然使得中国艺术品市场放慢了追赶世界第一大市场——美国的脚步,但也客观上起到了挤压泡沫,遏制过快发展的沉淀作用。而艺术市场的这些变化,也让上海看到了对于京港市场奋起直追的希望。自去年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宠儿”,不但“莫奈、达利、毕加索、米罗”等一批国外大师作品由国内外机构运作,纷纷选择在上海做市场化展览,Art021、上海当代艺博会、上海影像艺博会等一批艺博会也运作良好,越办越红火。尤其是2015年,国内外的艺术机构普遍反映:“今年只有上海能真金白银的卖出东西。”
对于艺术市场目前的微妙变化,全国的艺术市场人士也是心知肚明。自贸区艺术品保税仓库从2013年刚开业时的“赔本赚吆喝”到如今仓满为“患”,想租用就要提前半年预约,反映出上海自贸区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愈加重要。几大艺博会和常设展览,也都不断地扩大规模,国内外大拍卖巨头在上海的预展和征集都放在了京外巡展的最后一站,体现出对于上海庞大艺术消费群体的“集体优待”。
然而上海的艺术业界并不满足现在的成绩。上海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积极推动,到以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频繁放风、热炒话题,再到佳士得、邦瀚斯等外资拍卖行在各大论坛上的不停呼吁,都可以看出上海对国家相关部委放开在自贸区内限制文物拍卖的殷切期待。
上海文艺界知名人士曹可凡就直言:“有关中国古文物的交易,其实绝大多数的买家都来自中国内地,这个趋势促进了很多国宝的回流,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国宝回流主要靠政策,就像50年代初,周总理指示国家文物局出钱,买回了一些,当然十年前还有这种可能性,比如像上海博物馆买东西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今天政府用财政的方式买回来几乎不可能,所以用民间的力量,用市场的力量,让更多的中国国宝回归是非常好的方法。其实在这个当中最大的障碍,就是高额的税收和在国内不能拍卖文物的政策。自贸区的相关政策和试验创新,使得上海成为艺术品市场改革先锋、开放前沿,这对于上海在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格局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