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2016中国投资增速 或跌至个位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钟伟 2016-01-01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投资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在201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高于10%,现在看来,2016年投资增速很可能低于10%,从而使中国投资增速回到1997-2000年期间的相对低迷状态。

回顾过去3年,在2013年之前的较长周期,中国投资增速维持在18%-20%的高速状态;2014年由于房地产增速显著失速,导致投资增速降为15%,而2015年投资增速则由于工业和房地产投资双双低迷,进一步降至略微高于10%,短短三年,中国投资增速几乎打了对折,而2016年中国投资增速可能重现15年来的最低。影响2016年投资增速的主要动因,在于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有可能继续滑坡。

工业投资不可能太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实体经济的主要做法之一,是定向爆破,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来加速过剩产能行业的出清。在2015年占投资几乎45%的工业投资,其增速仅8%,目前看不出工业或制造业投资在2016年有回升动力,先进制造高端制造之类不足以挑大梁。当然,财务成本和出厂价格的改善,也许会推动工业企业利润率略有改善。

基建投资悬而未决。在2014年和2015年,基建投资增速分别为20%和18%,是支撑投资稳定的关键,但是代价也十分沉重。一是中国国民真正缺乏的是软的基建投资,尤其是幼有所托,老有所依的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但基建投资,除了铁公基就是地下管网、海绵城市。二是基建投资效率低,后劲不足。中央投资项目几乎零增长,压力在地方政府。即便中央财政赤字率在2016年提升到接近3%,实际执行的赤字也可能仅多增6000亿元,地方财政的主要挑战在债务雪球,多发3万-4万亿地方债,扣除土地出让收益的缩减,实际上依赖举债可用财力的增长约2万-3万亿,各级财政缺乏可行的基建项目储备,也缺乏可信的财力支撑。我们认为2016年占投资约20%的基建投资,增速很可能下行到仅12%-15%的区间。靠基建稳投资和稳增速是否可取,本身就值得反思。

房地产投资将继续滑坡。房地产投资的体量和基础投资相当,每年均在约10万亿。2014年以来,投资增速大滑坡的主要动因来自房地产投资一蹶不振,2013年之前,地产投资增速尚在20%以上,仅两年便直线滑坡至接近零。1999-2013年间,通常的规律是,地产销售端转暖之后约2-3个季度,投资端也好转,但这一规律从2014年第四季度至今已不复存在。2015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金额很可能创历史新高,销售面积增7.5%,销售金额增约15.5%,但投资端仍冰冷,房地产投资增速在2015年年底接近零,土地出让收益金仍是-20%。问题的根源在于供求彻底逆转,库存过于巨大。

库存究竟多大?以6.8亿平米作为库存数据,属于自欺欺人,有的估测认为商品房库存约40亿平米,其中住宅库存接近30亿平米。我们没有那么乐观,从全国房屋在建、待售以及保障房三大因素看,房屋库存总量很可能接近85亿平米,即便以2015年为例,估计全年房屋销售约13亿平米,新开工约15亿平米,库存不减反增。考虑到销售端已不可能继续显著改善,那么未来五年去库存的关键,就在于投资端继续下行,若楼市年销售近15亿平米,新开工10亿平米是勉强可接受的情景的话,则至少在未来三年,房地产投资增速维持-10%的节奏滑坡不是不可能。

除去工业、基建和地产投资这几乎占据固定资产投资80%的三大块,余下的20%是服务业投资和农业投资。服务业投资继续不温不火,农业领域在2016年的最大风险在于国内农产品价格将进入持续普遍下跌周期。现代农业和家庭承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综合起来,我们很难观察到在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细分领域,有哪个领域能维持10%以上的增速,基建维稳能力弱化,地产投资滑坡。看起来未来3年,中国投资增速若能稳定在8%,已足够幸运。

如何才能重新启动投资引擎?在基建领域宜以民众的视角,而不是政府的视角,去进行与人居环境、养儿养老相关的软投资;在工业领域宜以市场的视角,加速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过高的企业股权,确立国退民进的常态化;在房地产领域宜以政策协调视角,避免在保障房,在涉房税费政策领域,出台和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左手打右手的矛盾政策。

中国经济处于相对艰难的境地,这就更需要政府改善经济治理政策的思维模式。同民众之利则得天下。(编辑 张立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