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温不火的东北经济去年仍然无起色,东北经济到底怎么了?去年末发布的东北三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地方拿出的应对举措“关键词”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等
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的东北经济去年仍无起色,相关数据更不断让人“揪心”:其中,去年第三季度东北三省增速排名在全国靠后,辽宁更垫底。
东北经济到底怎么了?“重回冰封”、“断崖式下跌”、“滑出底线”、“塌陷”……不少国内外媒体纷纷以这类词汇形容东北经济,专家、官员则不断给出自己的“药方”。
作为中央层面的对策,2015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到,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二是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而在去年末发布的东北三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地方拿出的应对举措“关键词”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等。
“十二五”收官年:东北经济乏力
2012年3月21日,《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获得批复。规划提出了2011年至2015年间的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六方面振兴目标及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的八项重点任务。
不料,2014年起东北经济还在加速下行,东北三省经济增速排名全国后五。与此同时,国务院也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35条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东北经济。
直到去年,东北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第三季度数据公布,辽宁以2.7%的增速垫底,黑龙江增速为5.5%,排名倒数第三,吉林增速为6.3%,排名倒数第四。
东北各省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到了发展面临的困难。其中,去年11月26日吉林省出台“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活、发展方式粗放的矛盾依然突出,现阶段又显现出有效需求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人口老龄化等新的问题”是目前面临的困难。
去年11月30日公布的黑龙江“十三五”规划建议则从“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性矛盾突出、体制性矛盾突出”三个方面阐述了自身的问题。
去年12月28日对外公布的辽宁“十三五”规划建议则显示,和吉林、黑龙江相比,制约辽宁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表现在:体制机制弊端突出,市场发育不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欠佳,国企改革未迈出实质性步伐,民营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凸显,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人才支撑不足;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等等。
“东北经济下滑原因主要是体制机制性问题,但各省情况还不完全一样。”长江学者林木西教授对上证报记者表示。
“十三五”开局年:东北欲再出发
在各自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三省对未来实现发展目标都充满信心。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把“十三五”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辽宁的增长目标则谨慎许多,“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尽管如此,面对“十二五”收官之年困难重重的经济,老问题加上新困难,东北接下来五年如何迈步仍值得业界拷问。
这其中,体制机制创新被放在三省“十三五”改革的突出位置。辽宁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立足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改革精准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
国企改革、简政放权、农村改革、营造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成为三省重点推进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到,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二是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三省也明确“十三五”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黑龙江强调,创新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重要手段,创新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发挥优势、注重多点培育,突出国内有总需求增长空间和黑龙江有竞争优势的重点行业,加快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重塑产业竞争发展新优势。
吉林要求,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落实工业强基工程,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和高端发展,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吉林特色产业体系。
三省都明确在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发力。
此外,农业现代化、对外开放、创新创业等也被三省写入了规划建议中。
“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政策的推出,比如沈阳市作为8个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如何在改革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吉林如何抓住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更好地推进,黑龙江和内蒙如何打造中俄蒙经济走廊。最终还是看如何更好地去实施。”林木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