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年初,正是一个行业盘点去年收成“分猪肉”的时节。所以,刚过去的一周内,有大把的各类基金业研究报告、基金公司投研能力榜大举公布。其中,一些报告还根据主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总结出了过去一年的所谓“主动投资能力排行榜”,列出了年度平均业绩靠前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
但是,过去一年的收益率就等同于“投资能力”么?这个结论值得商榷。
有以下三个理由,让我们对过去一年的基金收益率排名,抱有一定的审慎态度。
首先,过去一年是股市指数大开大合的一年。这种波动幅度过于剧烈的年份,基金业绩往往由某一项关键数据占据了压倒性权重,而其他能力指标则式微。换言之,非常时期的年份并不容易体现一支投资团队的综合能力水平。
那么,对过去一年市场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投资能力是什么呢?是“选时”。也就是,一个基金经理对于股市大势的判断能力。
总体来看,过去一年的股市,走势空前的极端。上半年是单边牛市,下半年几经单边熊市。对于基金经理(无论公募或私募)而言,最关键的决策是,能否在2015年中的5—6月份把整体仓位降低下来,而且此后不再明显升高。
能做到这一点,无论选了什么样的行业,投资了什么板块,行业整体排名绝对可以进入前半程;同理,如果没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上半年积累了多少业绩,下半年大幅回撤都难以避免。
2015年,有太多的公募和私募英雄经历了上半年“万千宠爱集一身”,下半年“客户压力大如山”的考验。这恰恰反映了极端市场波动下基金经理面临的极端考验。
这样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择,又能多大程度体现所谓的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呢?
其次,如果一位基金经理很难在“关键时候”选对时,那么它还有一招“偷跑”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基金做成热门行业的“行业基金”。但是同样明显的结论是,这种定位并不全算作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反映,顶多算做产品设计人员的贡献。
2015年全年,如果筛选一下股票基金的排行榜,我们可以发现,诸多冠以新兴产业、互联网、电子信息、中小盘、创新等名头的基金排列在股票基金序列的最前列。
为什么?用白话说,是因为产品的“命好”。
2016年是互联网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板块大幅上涨的一年,这种上涨从年初到年中又到年末。所以,基金经理只要在TMT(信息传媒和电子)行业布下50%以上的股票仓位,那么全年的累计收益率是不可能差的。同样,如果某一基金不小心是个金融地产基金,那么无论如何努力,估计也很难达到前述基金的业绩水平。
也因为此,我们在2015年还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许多和新兴产业定位甚远的基金也争先恐后的要挤进来,不论是大盘基金、蓝筹基金、灵活配置基金,都自动把自己的组合变成了一个互联网基金,并进而提升了行业排名。
抱团信息产业的做法,在2015年难以得咎。但是却对投资人员提出一个问题?这种即靠拼“行业配置极端配置”拿来的业绩,如何避免将来行业退潮时的大幅回撤呢?至少在目前,我们没有在业内得到一个很好的回答。
其三、去年一年的股票市场还有个特点,就是“新规则”多。有些规则推出了,又被调整了。在新规则不断推出、市场外部环境持续变化的年份,取得的基金排名又有多大持续性,这又是让人颇有兴趣的话题。
比如,有些基金经理的业绩在去年某一个季度很强,但在下一个季度又大幅回撤,那么究竟是因为他更不适应下一个季度的新规则?还是他选择的投资风格导致的业绩自然波动?
再比如,有些基金经理成功地在某一刻做了正确的资产配置,但这种配置思路,在一个不同规则的市场有否持续性?
类似的,有些基金经理坚定地认为某个行业是投资方向。但是随着这个行业的估值倍数不断提升,他又如何来做组合的调整?调整后的组合,还能否找到另一个成功的行业做配置?
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如何证明个人的投资业绩可以持续,将是一个新鲜的长期课题,而这仅靠一年的业绩很难断定。
当然,我们也相信,无论是去年业绩优异与否,这个群体里,终将脱颖而出一批行业中坚,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证明他的客户“托付有理”,但判断的方法不会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