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美国为“走出去”首站 阿里旅行掘金境外游新蓝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陶力 2016-01-13 08:51:2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毫无疑问,美国市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阿里巴巴全球化最核心的战略地。

1月12日,阿里巴巴旗下在线旅行平台阿里旅行将其在美国的首场招商会放在了洛杉矶。阿里旅行与美国多家旅游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并启动上线“美国国家馆”以配合中美旅游年。

这是阿里旅行在进入2016年不到半个月时间里,进行海外拓展的第二站。上周,阿里巴巴已经与新加坡合作,以未来酒店、未来景区等模式打造全渠道(O2O)旅游目的地。

紧锣密鼓往外“走出去”的背后,正验证了阿里巴巴集团全球化的主张。阿里旅行副总裁周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透露,阿里旅行平台成交额在2014年增幅超过了100%,2015年增幅将会更高。

由于起步较晚,阿里旅行过去三年仍然集中在机票和酒店两大标准品,不过,由于航空公司资源管控以及市场越来越透明化,留给在线旅游平台的利润空间并不多。为了获取更高收益,携程网、途牛旅游网、驴妈妈等OTA平台也开始全力拓展海外游市场。预计未来几年,境外旅游将会成为又一片蓝海。

线上服务落地

据悉,阿里旅行此次签下了多家美国重要旅行集团作为合作伙伴,拿下最难最硬的高门槛美国市场,也成为首个抢滩“中美旅游年”的国内在线旅游服务商。

美国旅游协会主席兼CEO Roger Dow对记者表示,旅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象征,2000年来美国旅游的中国人只有20万人,2009年在签证需要半年的情况下,来美国旅游的人数达到了50万。而在去年中国来美国旅游的人数达到了250万之多。“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阿里旅行的魔鬼式增长,中国市场的潜力完全无法想象。”

尽管中国来美旅游人数已经有了成倍数的增长,但是在所有来美旅游的国家人数中只占了2.5%。阿里旅行首席战略官Sherri Wu坦言,正是看中了这一商机才决定将美国作为撬动市场的重要入口,最大的痛点还是在售后服务层面。

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是,阿里旅行的目的是打通在线旅游行业的一系列基础设施,不做自营自采。“品质自助海外游是一片蓝海,像泰国、日本这类跟团游门槛很低,用户的障碍基本已经不存在,但是像美国这类大国痛点还很多。未来,我们会在地接旅行社这一块进行一些投资来促进合作。”他进一步补充。

不过,阿里旅行售后服务采取自营模式,客服团队大约有500-600人。未来,阿里旅行将在美国本土建立线下服务站,包括机场、核心商圈、酒店等地。

加大海外投资

在整个阿里巴巴将全球化作为2016年核心战略之时,阿里旅行也在加速“走出去”。

在日本市场,阿里旅行与阿里股东软银集团展开合作,日本最大的旅行社之一JTB成立的子公司将在阿里旅行开设旗舰店,主要推出日本地方城市的自助游线路。软银也将集成日本各大商户的信息,通过阿里旅行为赴日游客提供店铺折扣券等优惠。

周正指出,机票酒店业空间不大,考验各大平台实力的是度假旅游。“我们希望可以做到行业的第一名,虽然现在还有距离,但是按照现在的增速我相信还有机会,行业没有绝对的巨头和垄断。”

海外游正在成为新的蓝海。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在2015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自美国签证有效期延长以来,已有250万中国公民办理了赴美旅游签证,较前一年增长52.6%。

而另一份数据则显示,目前全球近十分之一国际游客是中国人。中国游客在2014年内花费了创纪录的1648亿美元,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海外消费额将达到4220亿美元。

海鸥假期市场部副总裁Mark Ma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在该公司接待的来美游客中,55%左右是中国人,而来自线上的客户占到了65%的比例。“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现在很少会有人拿着传单去门店报名参加旅行,这部分客源非常少。”

然而,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的OTA公司却并没有尝到甜头,在市场恶性竞争下,除了携程网,其他OTA公司几乎都处于亏损之中。为了顺利过冬,去年一年几乎成为了OTA的整合之年。携程并购艺龙和去哪儿并成为百度旗下一员,途牛旅游网也傍上了京东和海航,站队腾讯。

在BAT三强争霸的局面下,似乎只有阿里旅行依靠阿里巴巴在单打独斗。不过,财大气粗的阿里巴巴并不甘于寂寞,阿里旅行已经在与潜在投资对象进行接触,周正并未透露具体细节。“我们的投资还是会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获取流量入口,二是能够改善我们服务品质的形态。现在看来,阿里巴巴过去的一系列布局都获得了很好的流量来源,未来我们会着重去寻找能补充阿里旅行短板的标的,甚至是旅游+的大布局。”

(编辑:贾红辉,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jiahh@21jingji.com)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