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郎永淳多次提及《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上句其实是讲人生,我们要跟着自然规律与时代发展往前看。而下句,悲白发就是强调人生苦短,时间紧迫。若有想完成的理想或者心愿,就得尽早去做。” 所以在他44岁这不惑之年,他勇敢的选择了人生第二次跨界挑战。
本报记者 靳颖姝 北京报道
一个人怎样才能把一辈子活出两辈子的精彩?
段子手给出的答案也许是这样的:“在别人睡觉的时候,你仍然睁着眼;或者,还可以去做白日梦。”
而央视前主播郎永淳,却在努力将这两辈子的精彩变成现实。在44岁这不惑之年,郎永淳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跨界转型。从2016年元旦起,他正式加盟一家名叫“找钢网”的互联网钢铁电商平台,并担任找钢网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未来将负责公共事务体系建设、战略研究与规划部署等工作。
对于这次跨界转型,郎永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生如登山,经过20年努力,我已经登上了央视这座媒体中的珠穆朗玛峰。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将自己重新归零,去挑战人生下一座高峰。”
二度跨界转型幕后
郎永淳守时,在约定的采访时间之前,第一个抵达了雍和宫附近的采访地点。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采访时间内,郎永淳耐心回应记者的每个疑问。采访中,不时引经据典来介绍其人生观和对理想的追求。
谈及为何选择找钢网这家钢铁电商平台,郎永淳用充满磁性的声音解释称,“对于一个针灸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能跨界当上新闻联播的主播,我已经算登上了国内媒体的珠穆朗玛峰;今年我已经44岁了,步入中年就会要思考,接下来的人生该怎么走?这一辈子还能不能再登一次新的高峰?”
郎永淳反问记者,“对人生而言,如果还能再登一次高峰,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去年7月,郎永淳向领导汇报辞职的想法,9月2日告别了央视的新闻主播台。在随后众多来自互联网领域的OFFER中,郎永淳出人意料的选择了一家做钢铁电商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找钢网”。
郎永淳坦承,其实当时面临的选择很多,不乏当前热门的互联网医疗或投资机构的橄榄枝。作为知名度较高的央视名嘴,如果选择B2C那种面对更多消费者的创业公司,知名度也许会让他的互联网转型更轻松。
但郎永淳认为,互联网一定会对各个传统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但越是最传统的行业,互联网电商及技术的发挥空间和市场前景也就越大。“很多报道都说,钢铁现在都卖到了白菜价,甚至比白菜还不如。那么对互联网而言,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来对传统钢铁行业进行改造,正是最合适也是最好的机会。”
找钢网创始人兼CEO王东14日上午在专访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享了他把郎永淳请到找钢的经过。
早在去年年初,王东经过朋友牵线认识了久仰大名的郎永淳。一起吃饭聊天后,王东发现郎永淳多年来一直奋斗在政策宣传第一线,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解读极具宏观视野,“当时就很佩服,后来一直保持联系。”而在随后的沟通中,郎永淳也对其提出的钢铁电商模式、创业理念等表示认同,“所以,当郎表示要离开央视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谈他加入找钢的可能性。”王东称。
王东还从找钢网的战略发展层面分析称,找钢现在在做的是关系到整个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事情,必须建立与政府、专家、媒体等沟通的良好渠道,而郎永淳的加入,可以帮其建设完善这个沟通的机制和体系。
经过几轮在北京上海之间往返协商,郎永淳最终决定加入找钢这个已初具规模的创业平台。郎笑称,找钢团队对外都自称“土鳖”,但其实这种“土”才是能与传统产业的气质相吻合的,更能够了解传统产业,更接地气。
郎永淳认为,钢铁电商由于技术、模式、效率等优势,在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供给侧改革方面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国家层面,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城市工作会议,都在强调供给侧改革。通过电商,钢企的销售会比以前更加顺畅,经营效率会有所提高,缩短了交易链条生产成本也会降低。而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又可以反过来引导企业精准的生产,这样就引导企业调整结构从而推动供给侧的改革。”
在另一位央视前主持人张泉灵看来,郎永淳转型进入互联网电商领域并不意外。“他的互联网转型,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之前他曾对互联网行业有充分的学习。”
张泉灵称,小郎的学习能力非常强,“虽然看起来他没从事过钢铁行业,好像又是一次跨界。但你要相信两件事,第一小郎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央视主持人如果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及宏观视野是无法胜任工作的。第二,他并不是从头开始创业,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有那么大公司的专业人士可以请教学习。所以我对他转型做钢铁电商一点也不担心。”
关于入职后如何规划找钢网的品牌及公共事务,郎永淳称,公共关系体系的建设一般被认为是发正面稿、撤负面稿。其实只有“不出事”,才能“没有事”。企业首先要做的是练好内功,真诚扎实服务好产业链,尽可能不出差错才能没“负面”;在品牌建设上,不能酒香不怕巷子深,要把找钢的创新实践的模式与价值提升主动推送,让更多人知道其价值所在,携手共赢。
“不能给老东家添麻烦”
郎永淳在采访中归纳自己的性格“比较低调”。但恰恰是这种谨小慎微和彬彬有礼,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张泉灵称,“认识小郎10多年,他就是那种特别温厚的人,永远都是笑眯眯的,交往的时间越久,越感觉他值得信任。”
郎永淳1971年出生于苏北农村,父亲在苏北当了一辈子中学老师。幼年的清贫加上书香门第的熏陶,历练出他坚持至今的勤奋好学、温文尔雅。
从小在乡野山村目睹过的物质匮乏和生如草芥让他萌生出从医的理想。1989年高考时他报考了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但5年苦读,却在毕业时遇到了就业的艰难。
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定会再开一扇窗。1994年,郎永淳偶然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一个不起眼的通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第二学位招生。这名针灸专业毕业生第一次产生了要当主持人的念头。
郎永淳2年前在清华录制腾讯《理想时间》节目时,曾对莘莘学子讲起《为学》中那个穷和尚的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郎永淳对理想,便如那名贫僧去南海般坚持。1994年9月,这名苏北农家学子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在这里,他不仅收获了爱情,还在次年获得了进入央视参与一档全新节目《新闻30分》的机会,并成为新闻联播历史上,第一个戴着眼镜播新闻的主持人。在上述节目中,他把这次从针灸专业毕业生转变成主持人的经历,称为“逆袭”。
20年如白驹过隙,郎永淳却至今记得1995年在央视靠新闻计件工资拿稿费的兴奋与激动。“最初几个月,我们的新闻稿都要自己写自己播,靠计件稿费发工资。最多的一个月,我拿到了2000块稿费,那可是90年代。”
拿着一笔“巨款”回到校园,郎永淳会邀请同舍及妻子宿舍的同学们一起聚餐。郎永淳哈哈笑着谈起校园生活,“那时候宿舍的同学们每周都盼着我回去,学校周边的平价饭馆几乎都吃遍了。”
郎永淳也提及在央视工作期间的压力与不易。“新闻联播比央视其他节目更严格,有的新闻稿虽然长度不同,但播出的时间差不能超过1秒。全靠不同的语速来把握。”
张泉灵在采访中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郎永淳在工作中非常“抗压”。由于张泉灵的节目在8点档紧接在新闻联播之后,她经常在准备新闻材料时看到这样的画面:7点左右的紧张时段,有各种各样的人拿着刚刚写好或者经过各种删改审定的传真件冲进演播室。“主持人根本没有准备时间,拿到就要直接播,还要做出胸有成竹的样子。你要知道,那些稿件中的每一个字都在政策中有重要的含义,一个字都不能错。”
2010年,郎永淳的妻子吴萍不幸患上乳腺癌,一家人开始与病魔作战。同一时间,他的儿子也面临赴美求学的压力。但作为郎永淳的朋友,张泉灵说,央视很多同事其实都是非常晚才知道情况的。“他在那么大的冲击和压力下,还能把工作处理得非常稳。这实在不容易。”
另一位央视前同事赵普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郎永淳决定离开央视,也与妻子患病后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有关。“毕竟他当时已40岁了,再做几年主持人熬到退休,他会非常安逸。”
在采访中及微信朋友圈里,郎永淳多次提及《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郎永淳对记者解释,“上句其实是讲人生,我们要跟着自然规律与时代发展往前看。而下句,悲白发就是强调人生苦短,时间紧迫。若有想完成的理想或者心愿,就得尽早去做。”所以在他44岁这不惑之年,他勇敢的选择了人生第二次跨界挑战。
谈及过往20年的得与失,郎永淳称“我在央视收获了所有的名和利,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引用《百年孤独》里的那句名言“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郎永淳表示,“得与失其实是守恒的,在人前有多光鲜亮丽,在人后就要思考怎样慎独、如何修身,明天才能继续赢得光环。”
找钢网的一位高层对记者称,获得这些光环,郎永淳依靠的不仅是运气,还有他过人的机敏和情商。面对记者抛出的一个个刁钻的问题,郎永淳用幽默巧妙拆招。比如,当问及国内新闻舆论监督尺度等问题时,郎永淳在比1秒还短的时间内回应:“其实我有16年都在播报国际新闻。”
还比如离职这件事。有些央视名嘴离职后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而郎永淳自去年7月首次向台领导汇报离职想法、并于9月2日正式告别央视主播台后,在此后5个多月时间内,他一直保持缄默,没对媒体回应一个字。甚至在此次采访现场,他还多次对记者强调,“不能给老东家添麻烦。”
“我收获了一个针灸专业毕业生一辈子都难以得到的,所有的名和利。感谢央视给的光环不仅照耀了我这么多年,也将在我转型之后,继续照耀个一年半载。”郎永淳称。
(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zhangwx@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