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半个月两新政稳外贸 国务院抢时“供暖”加工贸易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赵静 2016-01-19 09:07:5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半个月两新政稳外贸

国务院抢时“供暖”加工贸易

半个月出两新政,新年稳外贸快马加鞭。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扩围两周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政策落地。

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果,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发展目标。《意见》分33条8个部分,提出四项任务:包括延长产业链,发挥沿海地区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内陆沿边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加工贸易遭遇严寒

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传统优势持续削弱,加工贸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2015年进出口数据双降,加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作出了负贡献。

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3.58万亿元,下降8.6%。2014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4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在外贸整体疲弱的大环境下,加工贸易正面临更寒冷的冬天。

加工贸易在此前的30多年间实现了高速度发展,进出口额从改革开放初的不足17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41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20%。全国逾10万家加工贸易企业带动直接就业4000万人。

“一般贸易对外贸的支撑很难短期见效,当前的稳外贸更需要在加工贸易上做文章。”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副主任白明对上证报记者坦言。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对记者表示,发展加工贸易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推动中国工业化的重要道路,加工贸易下滑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也有不利影响,中国需要稳定制造业,也离不开加工贸易的稳定发展。

中西部或变“前沿”

《意见》提出,将支持内陆沿边地区加快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的转移。谋划加工贸易境外合作布局,引导建材、化工、有色、轻工、纺织、食品等产业开展境外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

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我国产能和订单向外转移影响外贸出口金额达950亿美元。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加快。

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对“转出去”解读指出,一方面,加快推动沿海加工贸易优先向内陆沿边地区转移,研究制定支持内陆沿边地区承接梯度转移的差异化政策;另一方面,强调发挥境外合作区平台作用,引导企业有序进行国际产能合作。

“当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面临新问题时,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还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包括财政、税收、海关、金融等相关政策支持下,中西部的产业承接有利于推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也利于推动内地的工业化进程。”桑百川称。

白明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西部沿边地区的优势开始出现,西部地区由过去的开放的“后院”变为“前沿”,这为中西部地区开展加工贸易提供了广大空间。

战略新兴产业受益

《意见》提出,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鼓励电子信息、移动通信、汽车及零部件、集成电路、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辐射和技术溢出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加工贸易发展。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制造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整体制造水平。

在桑百川看来,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加工贸易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情况。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中顺势而为,在全球市场上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加工贸易的环节上也存在全球分工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国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也需要发展加工贸易环节,以此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和价值链的延伸。”

此外,跨境电商也有望与加工贸易的促进发展结合受益。桑百川说,与跨境电商政策相结合对加工贸易发展是很好的支持,两者有可以衔接的地方。比如加工贸易产品可以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向世界推销,另外,加工贸易中需要进口的一些零部件,也可以充分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进口到更好的原材料。

“如果看不到长期的利润空间企业就会搬走,《意见》让加工贸易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而定心丸怎么给,更多还要在改善营商环境,提供服务和给正确的引导上。”白明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