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进入印度的中国手机厂商已经可以列出一长串,包括小米、荣耀、金立、魅族、联想、酷派、一加等。除了手机品牌厂商,手机供应链厂商也在伺机而动,不希望错失印度这下一战场。某种程度上说,印度正在走中国的老路,以市场换取技术,希望通过广阔的市场吸引产业链的转移。
见习记者 藏瑾 印度新德里报道
走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街头,街道两侧密布的广告牌中间,或可以看到VIVO、OPPO、金立等中国手机厂商的身影。然而,相对三星、索尼以及当地本土品牌的气势,这些中国品牌显得依然微弱。
事实上,2015年,几乎所有的国产主流手机厂商都进入了印度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印度淘金热已经感染了整个中国手机行业,印度市场还远未被中国厂商攻下。IDC数据显示,2015年3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830万,较上年同期增长21.4%。三星领跑,市场份额占比24%。本土品牌Micromax、Intex和Lava分列第二、第四和第五。依靠摩托罗拉较好的出货量,联想成为唯一跻身前五的中国厂商,占比9.5%。
必争之地
1月20日,乐视将在印度举办超级手机发布会,正式进入印度市场。目前进入印度的中国手机厂商已经可以列出一长串,包括小米、荣耀、金立、魅族、联想、酷派、一加等。
VIVO广告牌是新德里街头上最常看到的中国手机品牌,这得益于它近期对印度线下渠道不吝成本的投入。目前,VIVO已经在印度建立工厂,首期投资1.25亿人民币。据悉,VIVO还建立了一个拥有7000名员工和10000个零售商的业务体系,手机已进驻200余座城市。此外,公司还计划2016年底前在印度建立200家售后服务中心。此前,其还斥巨资冠名印度板球超级联赛2016年和2017年两个赛季。作为国内最重视社会化渠道的手机厂商之一,vivo显然希望将国内经验移植到这个新兴市场。
然而,并不是所有厂商都具备这么强的资金实力。当前,对中国厂商来说,线下渠道依然是一大痛点。印度当地随处可见的夫妻店是其零售业的主力,当地缺乏大型连锁的电子卖场。据GfK统计显示,印度线下有50万个有卖手机的店面,分散而且规模很小。政府出于对零售的保护,对线下渠道投资把控严格。
同时,作为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印度有28个邦,6个联合属地,各邦之间法律、税收、文化、政策各异,在印度也很难找到一个国包商。这种情况下,进入印度较早、在印度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的金立,也将印度全国的业务分为八个大区进行管理。
2015年年末宣布进军印度的迪信通,目前正通过与本土企业Spice合作打开印度零售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由于与Spice收购价格并未谈妥,目前迪信通派出了5名高管进驻Spice。迪信通副总裁、印度业务CEO雷涛介绍,印度全国性的渠道铺设困难重重,目前迪信通进入了“观察期”。
印度市场的确是一块让人垂涎的大蛋糕:12亿多的人口,在这个充满年轻人的国家中,6亿多年轻人不到25岁,7亿多人口低于30岁;TrendForce旗下拓墣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15年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达7100万部,占整体出货量的25%,智能机占比还相当低。在印度比较贫困的比哈尔邦等地区,手机普及率仅为54%;本土手机产业链孱弱,缺乏强劲的合作伙伴;本土品牌基本没有研发,依靠中国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厂商,没有绝对领先的对手,刚刚从贸易模式起步转向生产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上,印度也还是一个3G的世界,仅有少量运营商在少数城市提供4G网络。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预见印度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trendforce的数据,印度智能手机市场未来两年内仍将保有35.9%的年复合成长率。印度已经成为手机厂商下一个厮杀的战场。
品牌竞争的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支撑。对于这个世界上增速最快的手机市场而言,下一步要建立起一个零部件生产的生态系统。如此一来,部件供应链将从中国逐渐转向印度。
因而,除了手机品牌厂商,手机供应链厂商也在伺机而动,不希望错失下一战场。在近期赴印度的考察团中,100多位供应链厂家前往新德里进行实地考察。多位供应链厂商表示,“是在为未来两三年做打算”。
供应链图谋出海
与中国制造的代名词“Made in China”不同,“Make in India”的“制造”(make)由被动语态变为了主动语态。显然,印度希望吸取中国的经验,不希望印度制造仅仅是低质量低附加值的加工,还要有原创的技术。
印度政府计划通过推动国内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到2020年实现电子产品零进口。为鼓励国内产业发展,2015年3月,印度政府将移动设备的进口税率由6%大幅调高至12.5%。印度政府电子和信息科技部秘书Ajay Kumar在第一届中印手机高峰论坛上透露,未来关税可能提升到17%。
相对而言,SKD(半装散件)的关税则只有1%,这将使更多手机品牌选择本土化生产,“印度制造”也成为了中国手机产业链厂商的下一站目标。
目前,富士康已经在安得拉邦建立了工厂,首批客户是小米和富可视。ODM厂商上海与德表示,2016年4月也会孟买启动SKD组装,每个月计划有一百万的产能。液晶显示屏及触摸屏生产商江西合力泰科技,计划在3到5年内在印度投资开设一个制造厂。同时,印度手机协会预计到2019年,印度本土将生产出5亿部智能手机。
作为印度最大的本土手机制造商,Micromax创办人之一维卡斯·真透露,Micromax计划2018年实现所有手机印度本地制造,“这里虽然还没有具备手机产业链,但是我们正在努力吸引中国的供应链企业落户印度。”而随着更多的中国手机供应链厂商进入印度,本土品牌也有了更多的选择。Micromax产品线经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来产品的科技含量将成为其挑选供应商的主要考虑因素,比如电池的耗电量、屏幕的工艺和性能。
与本土企业Videocon合作进行本土化生产的酷派集团,近期发布了其第一款本土化生产的手机。其副总裁、海外业务负责人罗忠生介绍,与本土企业合作进行SKD组装是第一步,接下来将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实现Design in India。
他认为,不管产业链怎么转移,“Make in India”是一条主线。当前以招商引资为先导的“在印度制造”必然向真正的“印度制造”迈进。某种程度上说,印度正在走中国的老路,以市场换取技术,希望通过广阔的市场吸引产业链的转移。
中国手机行业经历了20多年的积累,得以形成当前珠三角从研发到生产、销售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多位国产手机供应链厂商表示,手机产业链长且复杂,转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未来十年产业链依然会在中国。
但可以预见,未来,印度企业将更多地参与产业链细分环节,逐渐掌握更多主动权,中国ODM厂商的价值将逐渐弱化。当然,另一方面,产业链的转移本身是先进制造能力的体现。转移的规律和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息息相关。以全球家电产业作为参照,从美国到欧洲再到日本,如今,韩国和中国家电制造企业占据主导。然而,美国虽然退出制造链,但专攻标准和技术,并没有退出产业链。日本、韩国、台湾的产业转移过程也一样,其在转移中不断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当然,就中印目前的产业链关系来看,这还只是一个相对美好的愿景。
(编辑:黄锴,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huangk@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