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当下乃至今后五年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经济增速在跌破7%之后会否掉入5%—6%的增速区间,而是能否在调整与转型过程中将日渐凶险的资产负债表控制在安全边界内,进而通过具有长远战略设计的技术创新与制度改进,以求培育、催生能够带动较长产业链发展的创新企业群,引领经济切入内生性增长轨道,着眼2030年之前的中国经济优质高效增长。任何关于我国可能爆发债务风险的理性警告理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当国家统计局晒出2015年中国经济成绩单之后,资本市场给出了较为积极的反应,说明市场对6.9%的经济增速已有了较为充足的心理预期,何况6.9%的经济增速之于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怎么都不能说低。
创下了25年来最低增速的中国经济去年整体表现乏善可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下了15年来的新低,过去一向引以为傲的外贸进出口时隔6年再现双降,股市更上演了惊心动魄的过山车行情,汇市风险陡然加大,一向坚如磐石的外储呈大幅减少之势,债务风险日积月累等等。留给2016年一堆待解的经济难题,毕竟存在就是约束,政府和其他市场主体无需也无法回避宏、微观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当然,2015年的中国经济并非亮点全无,梳理一下相关数据,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4.1个百分点,说明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正在蓬勃发展,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激活与迸发。同时也显示来自于高端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正在释放新的增长活力。而更令人欣慰的是,面对经济下滑,官方心态较以往年份坦率多了,并提醒所有市场主体充分认识中国既有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相关领域的深层次改革。
宏观经济学家们往往喜欢从增长结构、投资、消费和出口、就业以及货币供应等方面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短期问题,这并没有错。但考察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早已不能局限于一般的经济分析指标,而应站在三个维度缜密分析:一是全球经济金融竞争与产业技术变迁的视角;二是国内外经济平衡的视角;三是基于国内微观主体市场活跃度的前瞻性视角。就全球经济金融竞争与产业技术变迁的视角而言,所谓中国经济增速呈现逐年下滑之势,并非中国企业不够发力,而是全球经济自2008年以来的再平衡趋势,使得我国过往极为强势的世界工厂角色难免黯淡,也使我国强大的出口机器需要停下来加点润滑油;尤其随着长期充当全球经济担保人的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必然形成对我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挤压,而美元的周期性波动又收紧了美国对全球资产配置的主导权,造成新兴经济体大面积失血。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和美元进入强周期,中国资本外流和汇率波动加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雪崩。在此情势下,尽管人民币成功进入IMF的SDR俱乐部,但基于全球主导货币形成的惯性周期,人民币要成为强势货币以及主要的资产计价货币,不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累,更取决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增长与竞争力提升。而站在国内外经济平衡的角度,中国经济仍然处于严重的内外失衡状态,姑且不说外部失衡求解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努力,单就极为复杂且艰巨的国内经济再平衡而言,去产能和去杠杆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安排,见效周期恐怕很长,政府即便下了十二分的决心来进行市场出清,也需要尽力避免过犹不及进而导致经济持续下跌。因此,有人建议,应该通过切断地方托底渠道为“僵尸企业”断血的同时,发挥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功能,对经济来一次较大规模的新陈代谢。其实,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题中之意。
不过,相比较而言,笔者更担心的是,中国经济在当下乃至今后五年能否在调整与转型过程中将资产负债表控制在安全边界内。
去年12月,中国新增贷款飙升至1.7万亿,为去年1月以来的最大月增幅。预计随着今年执行较为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中国各个层次的债务规模会不断扩大。尽管早已有人警告中国应该避免走美国的债务拉动型经济增长老路,但在尚未找到新的增长路径之前,中国不会关闭流量很大的信贷水龙头。2007年,我国债务总额占GDP之比为147%,如今这一比例已经超过230%。2015年底,地方债务占GDP的比例估计为45%,IMF已经警告,如果中国不加快改革,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将降至5%,且负债率会大幅提升,2020年将可能扩大到250%。尽管IMF给出的是预测数据,笔者也相信政府已经意识到债务扩张趋势的后果,但迄今为止的经济政策似乎并没有在稳定宏观资产负债表和终止爆炸式增长的债务周期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甚至没有引起全方位的重视。
任何关于中国可能爆发债务风险的理性警告理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无论如何,股市和汇市波动只是表象,一旦债务危机被引爆,而我国又不具备美国那样的对外风险辐射能力,则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内伤将是致命的。
当前和今后五年,我国必须在调整与转型过程中将资产负债表控制在安全边界内,进而通过具有长远战略设计的技术创新与制度改进,以求培育、催生能够带动较长产业链发展的创新企业群,引领经济切入内生性增长轨道,以着眼于2030年之前的中国经济优质高效增长。这也是在上述两个观察视角的基础上,基于国内微观主体市场活跃度的前瞻性视角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立足点。
殷鉴不远,中国必须充分估计转型成本,严控经济风险,着眼长波增长周期。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