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央行: 争取早日发行数字货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辛继召 2016-01-21 08:19:3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中国人民银行20日表示,将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该信息是央行在当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上发布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及花旗银行和德勤公司的数字货币研究专家及其他机构与会。讨论主题为数字货币发行的总体框架、货币演进中的国家数字货币、国家发行的加密货币等专题。

该次会议要求,“进一步明确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做好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设计应立足经济、便民和安全原则,切实保证数字货币应用的低成本、广覆盖,实现数字货币与其他支付工具的无缝衔接,提升数字货币的适用性和生命力”。

该次会议认为,发行数字货币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未来,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还有助于我国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该次会议透露,央行已于2014年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环境、数字货币面临的法律问题、数字货币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发行数字货币的关系、国际上数字货币的发行经验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促使央行研究数字货币的原因是,“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可信可控云计算、终端安全存储、区块链等技术的演进,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货币的发展正在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德勤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区块链是比特币背后的分布式账簿技术,是一种记录交易以及数据信息交互的方式。区块链存在于互联网,向所有用户开放,但高度安全、不可篡改。可被用于记录身份信息,保管资产及智能合约等,帮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实现点对点的交易和互换,且无需第三方的介入即可完成价值的交换。

数字货币已经超出了传统信用货币由央行发行并经银行等金融体系流转的范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是次研讨会上,介绍区块链等相关技术的专家,来自花旗银行创新实验室、德勤中国等机构,就花旗币、区块链及其在全球发展趋势作了介绍。央行公告也显示,数字货币研究工作相关方包括“有关国际机构”、互联网企业、国内外有关金融机构、传统卡基支付机构。

区块链等数字货币技术已在国际上被注意并开展研究。纳斯达克、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瑞银集团、高盛集团在内的全球金融巨头们正在忙着成立区块链实验室,竞相投资有关科技公司。如美国股票市场纳斯达克(NASDAQ)发布了私人市场区块链项目Linq,是一个数字的分布账技术,利用区块链去促进私人企业股票在纳斯达克私人交易平台市场转账的发行,分类和记录。跨国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提交了建立在新型加密货币“SETLcoin”上的证券交收系统的专利申请,据报道,系统允许同级别间参与者交换代表证券的密码符号,完成及时交收。

(编辑:韩瑞芸,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hanry@21jingji.com)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