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星皓影业总裁王海峰第一次宣布斥资35亿元把“西游记品牌系列”搬上电影屏幕时,IP这个词在中国电影市场远谈不上炙手可热,甚至鲜为人知。但如今,巨额资本推动的“西游记”系列成为电影市场上最热门的现象级IP。
热潮涌动背后是投资人和创作者看到的最直观的票房收入。
根据第三方机构数据,2013年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票房收入近12.5亿元。2014年,星皓影业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尽管面临口碑非议,但在贺岁档仍然突破10亿元票房。去年最大的市场黑马之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最终票房收益逾9.56亿。
“西游记IP”衍生的电影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吸睛的票房收益,另一方面更不断催热更多资本和市场资源的跃跃欲试。
2016年,孙悟空或许是贯穿全年电影市场的第一男主角。
春节档,《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将上映,此后,包括周星驰监制、徐克执导的《西游伏妖篇》、六小龄童出演的《敢问路在何方》,以及《悟空》动画片、《悟空传》、《大话西游3》、《大圣归来2》、《大唐玄奘》等将陆续上映。
这些电影背后包含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资源推动。
在王海峰看来,风口下的“西游记IP”需要被理性地判断其商业空间,“西游记只是个框架,提炼精髓和丰富内容比IP更重要”。
业内人士认为,西游记IP吸引大量资源投入的同时,也考验其持续吸引观众的能力。眼下,这些西游大片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抵抗这一年最严峻的同行竞争,挖掘这个超级IP的增值空间。
“孙悟空”们的竞争
王海峰第一次跟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说起西游记系列电影的开发计划时,双方笃信,“这是个最具商业价值的故事”。
在他们看来,西游记具备其他大片不可比拟的商业价值因素,有强大的儿童市场和老人市场,“这是个优势,很难有故事是从3岁到80岁都知道的”。
更实际的意义是,如四大名着、神话故事等古典小说原着,不具备知识产权独占性,是个具有共同开发性的IP,没有高昂的版权成本。
这意味着,任何内容创作者和投资人都可以改编小说作品,演化成其他形式的作品。
在一定意义上说,“(西游记IP)最大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群众基础太好”,《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执行制片人胡明一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因为观众对故事太熟悉,需要在创作上更下功夫。”
导演田晓鹏在创作《大圣归来》时的叙事原则是,不颠覆,做解读。在观众看来,这是个遵循原着基础上十分讨巧的路径。
王海峰对西游记系列开发的预期是每两年完成一部作品,而时间成本上最大的投入就是剧本创作。
他认为,解决内容创作瓶颈的两个关键点在于,创意突破和加强原着并不严谨的逻辑性,“最大的困难在于创作时如何把熟知的故事保持经典又加新意”。
比起重新颠覆题材天生的本性,王海峰也认为电影版西游创作需“旧戏新说”,比如《三打白骨精》、《女儿国》这些电影内容叙述中,要解决原着中没有解答的问题,“补上这些窟窿”,王海峰说。
IP增值与消耗
过去一年,包括腾讯、乐视等互联网资本推动下的电影IP,都在尝试孵化泛IP开发的可能性,试图在电影票房收入之外,挖掘IP价值的其他渠道收益。
王海峰认为,西游记IP在泛IP开发上具有绝对的市场基础,“大多IP电影都是产品服务电影,而西游记IP的优势是可以电影为产品服务”。
目前,星皓影业旗下子公司开发的电影衍生品,授权超过40多个品牌,逾300种产品,分账比例从2%-20%不等,预估收入突破10亿元,“这部分收入可以与票房收入相抗衡”,王海峰说。
而除了泛IP开发的增值模式外,王海峰并不看好西游记走出国内市场,分得北美电影票房蛋糕的渠道。
“东西方普世价值观差异很大,西方接受东方的东西需要很漫长的时间,不能指望一个孙悟空能打进欧美市场。”他说。
而在并未开发出更强有力的增值空间之前,2016年“孙悟空”们异乎激烈的竞争局面考验IP如何在故事中避免消耗。
“要保持观众的新鲜感很难。”胡明一认为,是否看好西游记IP,还是要看个体作品,是否能扩大整个市场价值。
而跳出西游记,王海峰认为,更难的是找到下一个具有如此巨大开发价值的IP,既有如此大的市场基础,又能成为打造抗衡西方超级英雄IP的新载体。
(编辑:贾红辉,邮箱:jiahh@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