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中,全国艺术市场可谓在迷茫中度过。从数据上看,艺术市场的下滑并未如2012年那样令人恐惧,但这次调整给业界带来的悲观情绪甚至远超上一次,很多行业人士都在自问“路在何方”?
去年的京沪港三大市场中,上海在整体大环境“唱空”的背景下,表现较为出色,尽管每年艺术市场在4月份才进入火热状态,但今年上海的艺术机构已经开始抢跑:从艺博会到年度大展,从“互联网+”到“双交易中心”,多项活动全面铺开。
展览规格看齐北京
艺博会质量有望再上层楼
如果说2015年是上海展览和艺博会数量和质量全面看齐北京的一年,那么2016年的上海展览和艺博会则有可能实现超越。
2015年,“上海当代”“ART021”“西岸艺博会”与“上海艺博会”一同组成了上海艺博会阵营的高中低全方位搭配。虽然“上海当代”曾在2013年停办一年,但依然无法动摇上海作为艺博会市场的主战场地位。2013年,“ART021”以黑马之势填补了“上海当代”的空档。从第一届29家参展商至去年33家左右,再到2015年的75家参展商,不难看出这位后起之秀的实力。另外,上海的艺博会还包括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艺术影像展及艺术都市主题盛会等联手打造的“上海艺术周”。多不是重点,关键是今年上海的多家艺博会从年初就开始新一轮“扩招”,来自上海的展商,成为推销与征集力度最大的市场主体。
数据显示,2015年的上海各大艺博会观众总数已经突破50万人次大关,而成交数据尽管来源不一,但超过10亿元成为业内普遍认可的数字。上海这一轮的“艺博会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常规分析中提到的股市带动、资本投入、进入消费级市场等原因之外,很重要的是上海的外高桥与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已经开始产生影响力,为未来艺博会交易中的关税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而这曾是上一轮沪港竞争中制约上海的关键所在。
据记者多方采访,与去年相比,今年计划举行的艺博会在选择画廊、艺术家和代理商时,充满信心。去年中国本土画廊带来的作品在媒介上更加多元,不乏装置、影像与新媒体。今年不少计划参展的外资画廊表示,架上绘画和雕塑比例明显加大,销售目的明确。
与摩拳擦掌的艺博会筹备工作相比,2013年莫奈引发的“商业展热”依然在持续,今年不但有伦勃朗、列宾、蒙德里安等一批国外大师作品将被引进上海举办商业展览。以“上海双年展”为代表的学术展览“试验化”与几大艺博会口味逐渐“本土”化形成鲜明互补,使得上海的藏家与观众耳目一新,上海2016年的艺术销售成绩值得期待。
上海开始“抢人”
留住本土藏家为第一要务
尤伦斯曾经对北京和上海的艺术市场这么概括过:“北京拥有人才和话语权,而上海拥有市场和钱。”这在过去20年的艺术市场上确实如此。如今,上海要开始“抢人”了。据记者观察,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从“北漂”转为“海漂”的艺术类职场人士逐渐增多,艺术家选择上海作为创作基地的情况也屡见不鲜。2016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官方将隆重成立上海校友会,可以从侧面反映“北雁南飞”的热络。
纵观全国,北京毫无疑问拥有中国最丰富的艺术类人才资源,各层次各画种齐全的艺术类毕业生与海量的驻京艺术家构成了中国最大的艺术人才宝库。而以上海为核心的苏浙沪地区,则历来是藏家聚集之地。以往无论是拍卖还是艺博会,都是北京从上海这边拉藏家拉客户进京“消费”,而这样的情况已经从去年悄悄改变:一方面,北京市场趋近饱和让许多富有经验的艺术类人才处于空闲状态,而另一方面机构纷纷登陆上海导致艺术市场“熟手”短缺。北京的业内人才向南流动,也就不奇怪了。
上海地区的艺术市场升温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才流动的变化,在本土造血能力上,上海一直被诟病为全国大城市中唯一一个没有本土美术学院的城市。好在上海周边并不缺乏艺术重点院校,无论是南京艺术学院,还是身在杭州、一直与中央美院分庭抗礼的中国美院,甚至后起之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都增设了艺术市场类专业课程。而上海由于较高的薪资待遇与海纳百川的用人文化,一直是港澳台及海归人才的首选地。业内人士认为,上海艺术类人才整体数量和知名度虽依然不如北京,但在新兴市场与涉外市场方面,已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藏家养成上,上海收藏文化已经开始进入藏一代与藏二代并存的新时代。以传统海派绘画为主要客户对象的传统艺博会以及主打当代艺术的新兴艺博会均在扩展扩容,且并行不悖,充分说明上海艺术机构努力让本地藏家的购买力“落地”上海,做大做强上海本土市场的意愿强烈。而去年全国各地艺博会中,只有上海处于“普遍盈利”的状况也说明了上海本地藏家对于艺术市场的贡献。艺术产业归根结底是人与创造力的竞争,人才逐渐南移也预示着上海未来将会在艺术市场人才与话语权方面获得更大空间。
互联网+紧抓“需求”
适应市场成为生存王道
去年是中国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一年。对于艺术市场来说,是一批上海互联网企业全面拥抱艺术市场的一年。客观来说,2015艰苦的艺术市场环境对于新生代的创业公司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出生”季节,但作为几乎每天都在滚动交易的互联网机构,他们可能是最了解市场水温的公司。面对相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姐夫拍、艺术桥等一批新兴互联网艺术公司都取得了业绩增长,这相对于如今中国整体的线上艺术产业来说,殊为不易。
上海一些艺术类互联网企业对记者总结2015年时感慨道,人人都在谈互联网、谈产品、谈体验、谈平台,很少有人谈需求,但“需求”才是一切的根本。艺术行业本质上是一个服务行业,除了艺术家可以任性,以解决自己的创作需求为己任之外,艺术行业的大部分从业者,其实都是在为别人服务,比如画廊是为艺术家与藏家服务、拍卖行是为卖家与买家服务、媒体是为读者与广告商服务。但很多事情之所以做得不够好,之所以做不成,之所以难以为继,问题往往出在没有去观察和思考客户的需求,过多的将自己的需求带入到工作中。形势一片大好倒也罢了,但2016年会是很多机构的生死之年,运营者必须放下身段,去捕捉、计算和平衡客户的真实需求,去面对这个行业最残酷的一面,一味活在自己想象中的结果就是根本活不下去。
两大交易中心带来变局
开放文物拍卖成为最大期待
2015年上海相继成立了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以及普陀艺术品交易中心,这“两大交易中心”被解读为上海在“京沪港艺术市场三角”的新一轮发力。业内普遍认为,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不断调整深化,原先在艺术品市场中相对弱势的上海艺术市场频频发力,此次在政府主导下,两大上海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布局,显示出了上海对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两大艺术品交易中心的相继成立,将对上海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整体布局带来变化。原先以静安为中心的展示拍卖交易区域,将和以普陀区为中心的一级市场交易区域、以及主打自贸区概念的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形成有效互补。据记者了解,自去年年底到现在,自贸区保税仓库预约量已经排至2016年中,达到“一仓难求”的地步,这与上海地区蓬勃发展的艺博会等市场活动密不可分,显示出自贸区在艺术市场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与能量。
另外,上海本地业界并不满足现在的情况,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积极推动,到以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频繁放风、热炒话题,再到佳士得、邦瀚斯等外资拍卖行在各大论坛上的不停呼吁,都可以看出上海对国家相关部委放开在自贸区内解除文物拍卖限制的殷切期待。也许就像上海市人大代表曹可凡所说的那样:“文物拍卖资质的放开不仅仅是自贸区的相关政策和试验创新,更可以使上海成为艺术品市场改革先锋、开放前沿,这对于上海在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格局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