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陈雨露: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任晓 2016-03-02 10:33:4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1日表示,根据测算,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至少被高估10%左右,人民币没有大的贬值空间。

陈雨露是在1日举行的“2016中美央行高端对话”上发表上述观点的。他表示,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基本保持稳定,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第一,中国贸易收支状况较好。2015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仍很高,其中货物贸易顺差接近6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第二,中国通货膨胀水平较低。2015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4%,相对美日欧2%的通胀目标而言,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处于较低水平,有利于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第三,中国国际竞争力依然强劲。虽然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是负增长,但中国贸易额占全球的份额还在提升。这表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比较优势仍然处于上升态势,随着中国经济转向更高质量的增长,这种比较优势将进一步提高。第四,从全球价值链分工角度分析,人民币贬值政策难有效果。当前全球贸易中60%属于中间品贸易,而中国的中间品贸易占全球中间品贸易的30%,占亚太地区中间品贸易的60%-70%。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中间商”。表面上看,人民币贬值可以增加制成品出口,但同时也提高了中间品的进口价格,中间品生产商的利润并未增加,人民币贬值刺激出口的作用有限。而且,全球中间品贸易在全球商品贸易比重的上升,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实际上被高估。BIS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至少被高估10%左右,人民币自然没有大的贬值空间。因此,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基本稳定,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是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主基调。

陈雨露称,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明显,美国已启动利率正常化进程;日本央行宣布实施“负利率”,成为继丹麦、瑞典、瑞士、欧央行之后的第五家;瑞典央行宣布加大负利率政策力度;欧央行在经济没有足够起色的情况下,也释放出货币政策有可能进一步宽松的信号。全球货币政策分化造成的溢出效应和回溢效应日益突出,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探讨和有效的政策沟通协调,这种政策分化效应正在给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市场稳定带来多种挑战。

溢出效应方面,一是货币政策分化导致息差扩大,可能推动美元继续走强,使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货币贬值和资本流出”的负反馈机制;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并持续受到抑制,使大宗商品出口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三是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由于贬值引发输入型通胀,国内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四是经济增长前景看淡也将导致部分新兴经济体财政赤字恶化,债务负担不断加重。

陈雨露认为,溢出效应进一步引发的回溢效应也应该得到各国货币当局足够重视。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全球化把所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都置于同一个大熔炉中的时候,面对系统性风险,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一个强美元周期中,如果无法稳妥解决去杠杆过程中货币错配、期限错配导致的风险暴露问题,有可能触发金融动荡甚至区域性金融风险,这又会通过跨资产、跨市场的传染,影响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国际油价在强美元周期受到长期抑制,将引发部分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能源信贷价值重估,这对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稳定也有不利影响。

目前,中国正处于供给侧改革引领下的“新常态”。资料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015年在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6.9%的中高速增长,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于较高水平。今年1月,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5%,显著低于去年9月5.2%的水平;虽然有一些隐性失业,一些困难行业和地区就业压力比较大,但中国就业市场整体上维持稳定。今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8%,环比上涨0.5%,尽管有去年基数低和季节性等客观因素,但这说明中国CPI没有持续下滑,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降幅也在缩小。陈雨露表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中国蓬勃兴起,13亿人蕴藏的创新创造力正在被激发出来,第三产业、消费需求也逐步成为主体,从而将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