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性调整应该如何进行,对外开放如何进一步深化?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研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他表示,尽管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的份额仍然排在前列,但是不能忽视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而在结构性调整中,政府应当减少干预,尊重市场,促进外贸企业的自主转型。
政府应减少干预
《21世纪》:目前,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对外贸易形势?
张小济:首先,怎么看现在对外贸易形势,贸易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进口比出口跌的幅度更大,折射出我们需求确实疲软,进口里面,由于需求疲软,价格也上不去,我们是很多产品最大的买家,所以反映在贸易进口数字上。数字下跌背后反映的是全球性的市场严峻。
《21世纪》: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
张小济:深入来看,问题在外贸的结构,进出口产品太多了。就说钢材,中国去年出口了差不多一亿吨的钢材,比上一年有大幅度的增加。2015年又比2014年增加,但是钢铁行业除了少数企业可以说是全行业亏损,此外中国的铁矿石不能满足需要,依赖进口,钢铁行业相对能耗污染也比较大,很多企业技术也没有达到清洁生产的水平。虽然钢材出口的增加使得出口增速降幅有所缓解,但是从结构角度来说,其实是应该多降点的,还有炼油也是类似的问题。
《21世纪》:在外贸结构调整中,外贸企业应当有何作为?
张小济:中国现在动态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变化,传统优势减弱,会引起产业的转移,实际上加工贸易包括出口的很多产业也都是转移来的,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贸易量增长非常快,其中就有一些中国的企业转移出去的因素,这是一个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会有自发的需要。我们要看到,比较优势的转移,是时间的问题,将来还会持续,而且可能有一些互联网、全球的生产布局,还有产业链的分工,都会受到影响,有一些专业分工更细了,也可能有一些供应链连接的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是在市场上由企业自主来决定的,大家都说提高附加价值、产业结构升级,实际上这些都是政府的意愿,实行起来则要真正尊重市场,对市场有敬畏之心,因为决策权在企业手里,外贸企业的转型更加重要。
未来的市场
在发展中国家
《21世纪》:未来五年我们在扩大对外开放应该取得哪些突破?哪些方面可以作为切入点?
张小济:扩大对外开放涉及很多方面。我上一年和今年都写了提案,就是降低关税,现在有大量的海淘,都到海外去买东西。这些都有具体数字,我们也跟总理汇报过。现在为什么不能把这部分放进来呢,现在这种情况还不会形成竞争压力,只有放进来,才会对本地企业形成竞争压力。现在这种情况对本地企业来说实际是另一种压力,即购买力外流,需求减少,但这种压力不直接。这样的话,国内的企业有竞争,企业才能发展,否则就是温水煮青蛙,一边大家都去海外购物,另一边我们的产品质量还是无法提升明显。
《21世纪》:应该如何借助“一带一路”等战略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张小济:中国未来的市场,应该更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发。现在我们和很多发展中国家有大量的贸易顺差,从这些国家进口资源产品,出口制成品。在图表上来体现的话,形状就像一个很大的“剪刀”,这种结构,在输出之余,也需要多进口,否则不可持续,“一带一路”一定是共赢,给其他国家机会。
从扩大开放的角度来说,将来我们要做世界最大的市场,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如果没有利益,仅仅是行业投资或者开发资源,其他国家的参与意愿不一定高,对方当然希望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新的产业,还有新的出口机会。中国如果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且是多元化的市场,通过参与全球产业链,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将生产等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也是鼓励企业走出去,给当地以机会,这就是走活了,这也是将来最大的市场。
(编辑:耿雁冰,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liudong1@21jingji.com;gengyb@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