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非虚构”的力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柳莺 2016-03-07 09:01:2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聚焦》与《海上火焰》两厢对照,构成一个有趣的文化课题。一部是基于现实的剧情片,一部是带有摆拍元素的纪录片,事实与虚构的界限日益模糊,两者的融合不但没消解真实性,却反而成就了更有力的影像创作。

柳莺

今年奥斯卡颁奖礼上,《聚焦》力压一众竞争对手,捧起了“最佳影片”的小金人。电影以《波士顿环球报》特别小组2001年对神父娈童案的调查为蓝本,重现了一个充满勇气的新闻团队在质疑与威胁下挑战宗教权威、追寻事实真相的过程。电影甫一问世,便得到了来自新闻同行和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甚至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好的新闻题材电影”,在整个2016年颁奖季获奖不断,问鼎奥斯卡可谓众望所归。

《聚焦》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纪实性”。正如《波士顿环球报》一位影评人指出的,“《聚焦》令绝大多数报人感到满意的原因之一在于,它并未把记者们塑造成英雄的形象……而是用一种现实主义笔调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努力并成功地抵御了加入虚构剧情的强烈诱惑”。的确,种种迹象表明,从改编《聚焦》剧本伊始,电影的主创人员就有意识地将影片尽可能地往纪实方向靠拢。除了在叙事上摈弃好莱坞主旋律式的情感冲突与刻意煽情(如果不清楚何为“好莱坞式的煽情”,只要看看斯皮尔伯格最近导演的《间谍之桥》就明白了),在细节上更是力图对真实的场景进行原样复制。为此,编导组和演员都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一众好莱坞大牌明星抛去华服,穿上了新闻记者们不修边幅的休闲服装,极力模仿着波士顿当地的口音。他们与当年参与调查、报道的当事人们厮混,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甚至连对方喜欢用何种大小的便签、以何种方式敲击键盘都了如指掌。

因此,虽然《聚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甚至在某些关键情节上做出了调整(比如将多位代理律师的经历融合在一位律师身上),但没有人会因此而质疑影片情节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聚焦》在奥斯卡上的胜利,毋宁说,是“非虚构”的胜利。它向观众展示了一部尊重“事实”本身,而非刻意煽动情绪的影片,会有多么激荡人心。

无独有偶,在刚刚结束的柏林电影节上,意大利影片《海上火焰》同样展现了“真实”的力量,并因此受到众口一词的褒扬,在今年普遍平庸的主竞赛单元脱颖而出,获得了金熊奖最高荣誉。

虽然导演吉安弗兰克·罗西被认为是纪录片导演,但他从不否认自己影片中的虚构成分。早在《罗马环城高速》一片勇夺金狮之后,罗西就坦言片中的部分素材并非跟踪拍摄取得,而是在征得主人公同意后的“摆拍”,他甚至会为自己的拍摄对象撰写台词与对白,好让他们看上去“更符合自己的身份”。同样,在《海上火焰》中,兰佩杜萨岛民悠闲惬意的生活,也包含了导演干涉的结果,虽然程度如何作为观众的我们一时还不得而知,但并不妨碍我们将这部电影定义为“非典型纪录片”,甚至是“伪纪录片”。《海上火焰》以半虚构半真实的方式触碰当今欧洲移民问题,可以被视为一项有益的尝试。影片摆拍桥段所营造出的戏剧性,甚至从一个侧面加强了导演的批判力度。《海上火焰》也因此摆脱了对难民全然怜悯的姿态,转而将矛头指向更为令人心悸的现实:横亘在难民与欧洲天堂之间的无形高墙,究竟在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式才能被彻底推倒?

《聚焦》与《海上火焰》两厢对照,构成一个有趣的文化课题。一部是基于现实的剧情片,一部是带有摆拍元素的纪录片,事实与虚构的界限日益模糊,两者的融合不但没消解真实性,却反而成就了更有力的影像创作。事实上,早在1930年代,英国纪录片之父厄内斯特·林格伦(Ernest Lindgren)就对纪录片做过如下定义:对真实事物做创意性的处理。在他眼里,纪录片不只是对素材简单的罗列,而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对这些素材进行适当的编辑。换言之,广义的纪录片是真实生活的“复现”,亦是对真相的提炼与总结,赋予素材“结构”与“艺术”,才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应该完成的使命。若非如此,仅靠素材的堆砌不足以构成具有张力和意义的影像作品(当然,像王兵那样完全不对素材进行干涉的做法,是如何自成一派,并获得观众信任,又是另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后世的研究者曾对林格伦的定义提出颇多异议,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在于,这一概念中是否存在着巨大的逻辑矛盾?反对者们争辩道,“真实”与“创意”本来就指涉着两个并不相容的范畴,它们究竟能否达成和解,并创造出具有观赏价值与思想价值的影片?

对于这个问题,任何凌空蹈虚的回答都是徒劳。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放眼目前的电影创作,从中找出具有说服力的个案。《聚焦》和《海上火焰》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无疑是巨大的。从这两部影片中,真实与虚构界限的消弭无疑证明了林格伦的前瞻性。不过,随着创作自由度的日益提高,我们不妨用“非虚构片”取代其早年定义中“纪录片”、“剧情片”这样泾渭分明的标签。电影学者Richard M. Barsam成书于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著作《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就已经对“非虚构电影”的艺术形式及其政治潜能做出了有益的思考。他满怀激情地论述道,这一类型影片的“真正价值存于它对人类处境的洞察与它改善这种状况的视野。它兼具写实性与理想性……它虽植根于真实并再现这个真实,但也融合了对生活的激进理想主义与关切人类的真诚。”在《聚焦》与《海上火焰》中,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巴斯曼文中所谓的“理想主义火花”,它仿佛是电影工作者从现实生活中采集来的火种,在艺术的助燃下熊熊燃烧,成为改变现实,乃至对抗现实的力量。(编辑 李二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