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融资频率还是产品转型,纷享销客都堪称是一家“快”公司。
3月7日,纷享销客宣布正式更名为“纷享逍客”,重新定位成移动办公平台,这家公司也正式宣布完成E轮融资,主投方中信产业基金, 此前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DCM、北极光及IDG资本。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纷享逍客创始人兼CEO罗旭讲述了纷享逍客切入移动销售,如今再转型移动办公平台的故事。尽管移动办公领域的前景巨大,但在腾讯旗下的企业微信号、阿里旗下的钉钉以及老牌ERP软件公司的前后夹击下,纷享逍客面临的压力并不小。
三度转型
2001年成立的纷享逍客,在它还叫“纷享”的时候,其对标的是国外的企业社交网络平台Yammer(2012年以12亿美元被微软收购),随后公司又将产品策略对标美国老牌客户关系管理(CRM) 软件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公司也更名为“纷享销客”。而在此次完成E轮融资后,公司再度更名为“纷享逍客”,定位为移动办公平台。
不断更改定位的背后,是纷享逍客一直以来的“平台梦”。但公司在初期苦于找不到切入口,于是以移动销售服务切入。此外,提供销售服务也是短期内获取收入的有效路径,即便公司眼下提供了诸多免费服务,但营收的主要来源仍是销售服务。
渐渐地,纷享逍客尝到了从垂直服务转向平台概念的甜头,比如获客数量的大幅提升。对纷享逍客来说,付出相同销售成本,平台获得的企业客户数量远超以前。
罗旭认为,自己刚好掐到了行业发展的曲线:在移动销售领域建立竞争优势,待移动办公理念逐渐被大众接受,再进一步提出平台战略。
在罗旭眼中,纷享逍客是一辆狂奔的汽车:需要投资者不断向其中添加汽油,在短时间内跑得更快。前几年的发展中,纷享逍客已经完成了数轮融资。在3月7日宣布完成E轮融资前,纷享逍客在2013年获得来自IDG资本的300万美元投资;2014年公司先后完成北极光创投和DCM领投的B轮、C轮融资;2015年则获得来自高瓴资本的1亿美元的D轮投资。
在完成这一轮融资时,纷享逍客服务的企业客户数量超过30万,完成融资后将进一步快速获取用户。此外,罗旭称,目前纷享逍客在单个企业身上获得的营收超过2万元。
“融资基本用在了研发和拓展销售两个方面,其中占支出的大头仍是研发。”罗旭说。目前纷享逍客拥有接近2000名员工,其中销售人员达到了1300人:这一数字目前仍在以每月两百人的速度增长,以支撑起“7×24小时”的上门服务。
不过,在转型移动办公平台后,纷享逍客面对的并不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在腾讯推出微信企业号、阿里巴巴力推钉钉之际,纷享逍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PK钉钉
在罗旭看来,纷享逍客和钉钉就像“一个从太平洋东海岸起家、而一家从西海岸”,远未到直接冲突的地步,但他还是向记者坦承:2015年9月,钉钉的一轮宣传,使纷享逍客感到了创立以来最大的危机感。
在去年9月,钉钉和纷享逍客几乎同时在分众传媒旗下的电梯楼宇广告大幅投入。在这场“遭遇战”背后,让罗旭感到手心出汗的是钉钉以“免费”移动办公平台的策略,一下掐住了纷享销客仍在收费的软肋。
最终,纷享逍客采取的策略,是推出免费和收费两个版本供用户自行选择。
根据阿里去年Q4季度财报,阿里巴巴钉钉企业客户数量已经超过100万家,阿里巴巴称钉钉已“成为中国第一企业级社交品牌。”
去年下半年以来,钉钉动作频频:2015年8月,钉钉正式发布基于开放平台的C++战略,希望建设中国SaaS市场的首个跨平台生态。在随后的11月,钉钉联合UBER召开战略合作发布会,提出企业服务共创计划。
和纷享逍客相比,钉钉在“开放”上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例如在应用内整合进合作伙伴开发的功能。纷享销客则通过成立基金的方式实现一定程度的“开放”,基金主要投资的是企业级服务团队。
除了来势汹汹的钉钉,金蝶、用友等老牌ERP公司也在开发自己的移动办公软件。据悉,不少业内人士均用智能机和功能机之间的差异,来解读新兴移动办公平台和老牌企业管理软件厂商之间的思维差异。但不得不说,老牌厂商在技术积累、客户群方面的优势,是创业公司无法短期超越的。
在投资人看来,企业移动办公服务领域有可能会诞生出一家行业巨头。而那些押宝纷享逍客的投资人,还抱着“尽管钉钉来势凶猛,但行业不至于一家独大”的信念。
“企业不光是在经历工具的变化,本质上是需要服务者来帮助其优化管理流程。”纷享逍客B轮融资的领投方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张朋告诉记者。
(编辑:黄锴,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huangk@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