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业内一种业务模式正在兴起,该模式不需要资管公司自己处置资产,而是有需求方——即所谓“金主”点名要求某类资产,比如厂房、办公楼等,委托相关公司在银行不良资产包里找,以低价买进。地产并购基金的运作本身就类似此种模式。此模式且不一定是在银行的不良资产里找,也可能向上迁移,在关注类贷款中寻找。
本报记者 杨晓宴 上海报道
“就我所知,2013年之前,拿10个不良资产包里有6个是亏的,别看这轮从2014年之后又火了,但是买包赔的也不少。”谈及坏账生意,华北地区一名不良资产处置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是表示。
坏账生意的蛋糕越来越大,显而易见。
商业银行不良率自2013年末突破1%后不断上升,2014年、2015年底分别达1.29%、1.67%。至从去年二季度,不良余额已超万亿元。同时,关注类贷款占比从2014年一季度末的2.5%持续升至2015年末的3.79%,增幅大于不良贷款。
随着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涌入,无论是从资产处置,还是融资角度,对“坏账生意”模式的探索在不断酝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各地多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有企业出于并购需求,委托资产管理公司在银行坏账中寻找相应资产,比如厂房。甚至出现了为低价购得某些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资产,通过银行将还未成为不良贷款的资产处理成不良。
而在资金端,就不良处置成立私募基金,尤其是契约型私募基金,条件是否成熟,各方观点不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市场上多家机构正在寻找券商合作发行契约型基金,但目前成功发行产品的仅有一家。
“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你把钱先募集了,但是后续资产并没有跟上,或者期限不匹配,或者资产处置不到位,资金安全上有疑虑。”某位于杭州的合资资管公司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与上一轮不良处置盛宴(国家主导四大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资产)不同,此轮不良资产爆发,背景是实体经济整体下行,资产处置如何尽快变现,实现价值增值,更考验资管公司的“真材实料”。
为金主“淘金”银行不良资产
“开年之后,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的论坛、沙龙特别多,但参与的人也是鱼龙混杂”,就行业“盛况”,有华东资产管理公司高层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很多民间资管公司,甚至是一些省级‘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都没想好具体怎么做。这个行业,最终是要通过资产处置进行资产变现。说白了,如果债权关系非常清楚,抵质押物很容易变现,银行自己就处置了,为什么要折价那么多转让?”
一位广东不良处置基金人士也谨慎表示,目前不良资产处置的年化收益能达到10%以上已经不错。“为什么投资不良资产的美元基金反而做得比人民币基金多?因为美国国内利率低,基金要求的回报率也低,6%以下完全接受。人民币要求的回报率动辄上8%、9%,甚至超10%。”
那么,当我们在谈不良资产处置,我们究竟在谈论些什么?
诉讼拍卖,是一个最常规的处置手段。尤其是处置个人住房和商铺,相对债权关系较为清晰,市场买卖相对活跃。而涉及公司的不动产(厂房、设备等)、股权或是商业地产等资产,处理起来可能更棘手。其中,债务关系可能更加复杂,涉及错综的债务链,处置过程还可能涉及企业并购重组、物业改造运营等,处理周期或更长,也更难以把握。
“我们做过厂房改造住宅,花了五六年。但是从拿到许可证到盖楼,只用半年。最费时间的,是理顺前期的债务关系。”前述广东不良处置基金人士说。
“买不良的折扣本身并不是关键,要看性价比”,该人士称:“你一折拿到的资产,1个亿估值的花了1000万,最后没处置好,你可能就损失了1000万。但我100%价格拿下的资产,通过运作增值,也可能有不错的回报。”
国内多名从事不良处置业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业内一种业务模式正在兴起,该模式不需要资管公司自己处置资产,而是有需求方——即所谓“金主”点名要求某类资产,比如厂房、办公楼等,委托相关公司在银行不良资产包里找,以低价买进。地产并购基金的运作本身就类似此种模式。此模式且不一定是在银行的不良资产里找,也可能向上迁移,在关注类贷款中寻找。
“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情况,找到快要还不出贷款的符合要求的企业,找银行的人,把还在正常类或者关注类的贷款处理成不良,然后拿着委托企业的定金以低价买断这个资产,我们赚个差价。”前述华北不良资产处置资深人士说。
不少民间资产管理公司看好其中的机会,但单纯民营资管公司和银行沟通时或难以占据有利位置。
“从银行的角度,更多还是希望以资产包的形式出让,你要挑某一个资产,价格相对会高一些。”有上海投资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标准化融资产品的前行之路?
目前,不良资产处置在资金端也在探索新融资形式,包括契约型基金等标准化产品。但市场参与方对此意见不一。
广义契约型基金,包括各类资管计划、信托计划和私募契约基金,一般有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银行或券商)和投资人三方,投资人基于合同享有投资收益。
“契约型基金我们也想做,但是券商那边还在谈,不一定谈得下来。”有山东民间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另外,一家北京的相关投资公司人士也表示,“主要是托管券商不好谈,大券商不愿意接。”
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处置不良资产的基金形式多为有限合伙。一般结构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作为GP(普通合伙人),其他资产管理或投资公司(基金管理人)作为LP(有限合伙人),LP再受让股份给其他投资人。
资管公司探索设立契约型基金,原因是更简便,不用设立项目公司;更低的税;以及更高的募资人数上限(不超过200人)。
去年10月,浙江东融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市场上首只投资银行不良资产的类固收阳光私募基金(契约型),目前已经发行多期。但除此之外,市场上以不良资产为投资标的的私募契约基金和资管计划难觅其踪。
就如何管理基金的流动性,浙江东融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东融资产有三年处置不良的历史数据,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得出不同期限可收回资产的大约占比,以此对应匹配资金期限。
值得指出的是,除了东融资产自身,目前并没有来自多方的数据验证这种占比的有效性。整个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也远没有达到数据分享的时候。
事实上,在资管公司从银行受让不良资产包时,早就可以动用资金杠杆。
“我在2009年就接触这种付款方式了,首付30%。”前述华北地区不良资产处置资深人士表示。前述上海投资公司相关人士补充道,根据不同不良资产包的具体情况,银行是否接受分期付款,以及如何参与后续资产处置的收益分配,都是一事一议。
“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你把钱先募集了,但是后续资产并没有跟上,或者期限不匹配,或者资产处置不到位,资金的安全上有疑虑”,某位于杭州的合资资管公司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也是不良资产处置产品标准化最困难的地方。”
(编辑:辛继召;如有建议或线索,请联系电子邮箱:xinjz@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