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是民生永恒的主题。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康是幸福之基。
以新医药为核心的医药产业,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而身体健康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药物仍处于以仿制药为主的阶段,缺乏国际竞争力。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广基教授。除了医药产业发展之外,他更关注的是医药研发人才梯队队伍的建设,以及对科研成果的保障机制。
“大兵团”研发创新药
《21世纪》:当下中国的药物产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王广基:相对而言,中国在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机制较为开放。
从工业体系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中药、化学中间体、制剂等比较配套且较为完善的制药工业体系,并且生产药品的数量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
从研发体系看,国家的投入很大,尤其是很多专项的支持,已初步建立起能满足中国新药研发需求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可以说,部分单元技术平台已在世界领先水平。
不足的是,医药产业普遍存在生产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发能力滞后、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差、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药学前沿问题仍然是制约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对应用药理学的发展形成巨大挑战。
事实上,我们较为关注的是医药研发人才梯队队伍的建设,以及对科研成果的保障机制。
《21世纪》:衡量医药产业的重要标志是原研药,如何看待原研药的发展?
王广基:一方面,原研药从研发到临床试验到推向市场,一般需要10年时间,你今年见到新药,实际上是2006年前后研发的。
另一方面,在创新药物的研发中,我们还比较缺乏基于全新靶点的重大突破,缺乏发现新靶点药物,关键技术仍有待突破。当然,开放共享、技术服务等机制对新药创制的支撑也没充分发挥作用。
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在新药研发上将是“协同创新”的大兵团推进,新药研发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1世纪》:中国医药产业的投资方向有哪些?
王广基:从我们的角度看,无论是研发或产业投资,要立足于长远。医药产业的投入见效时间跨度长,非一日、一时、一年之功。
在化学药物上,应加强和开展基于基因(组)功能的创新药物研究,将与基因组研究的成果上下承接,并推进其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
新生物技术药物的开发方向,应该以用于癌症、艾滋病、心脏病等治疗的药物为主,发展重点有基因工程药物、重组疫苗、单克隆抗体等。其中,免疫诊断试剂正在逐渐取代临床化学诊断试剂,成为诊断试剂发展的主流,用于血糖检测、核酸探针检测等。
所以,医药产业化生产相关技术的研究等,均有许多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需要应用药理学研究者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实现。所以,无论是国家或企业,这些都是需要投资的方向。
用制度保障技术
《21世纪》:很多开发区都建立了新医药的研发基地,“纳米药物”成了医药产业的投资前沿,如何看待其发展前景。
王广基:纳米药物的吸收更快、更完全,大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不过,纳米药物和纳米材料的生产制备安全性等、对环境的危害性和对人健康的危险性问题也一直为研究开发者所重视,但目前这些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学上还没到成熟的时候。
《21世纪》:你更关注非技术领域的制度保障?
王广基:比如说,药品说明书作为产品说明书的一种具体形式,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应用型“文字作品”,就应该完全受该法的保护。
再比如,某医药企业的药物,在美国市场上可卖到几百美元,但在国内就几十元。
此外,就是一些广受关注的涉外药品专利权事件较多,必须要对国外公司滥用知识产权对国内医药企业进行恶意诉讼行为从法律等层面进行保障。这些案件严重冲击了中国领先的医药产业,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上,我们的审理周期长、成本高,经常处于不利地位,迫切需要法律支撑。
医药是基础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对有志于该领域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更大的照顾。
(编辑:耿雁冰,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wanghp@21jingji.com;gengyb@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