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转股的消息传出之后,市场心态有弹有赞。理论上讲,这是比较传统的以“时间换空间”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对于一些行业周期比较长,而当下又确实比较困难的企业来说,不失是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但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债转股”的这个过程存在复杂的技术问题,并不是很容易整体把握。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对此亦不讳言,明确称此事“需要经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技术准备才能推开”。
由于债务融资大多数情况下是中短期融资,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债转股意味着很多好处。当下因为周期问题而掉入财务陷阱的公司,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说主要是资产端的运用出了问题,导致负债端承担了巨大的偿债压力。债权变为股权,前期投入的资金可以沉淀下来长期使用,直接降低了短期的财务成本。这种重组可以帮助公司造血,让现金流重新运转起来。
但对银行来说,这个过程却存在很多的限制。先不论商业银行法是否允许银行直接持有企业股权,单从债转股这个过程而言,就面临很多挑战。最直接的挑战是,债权转为股权后,如何将这笔债务从银行的报表中一笔勾销?是直接用拨备核销减记,还是有其他处理办法,我们目前不得而知。
根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专项准备中损失类贷款的计提比例是100%。通俗地说,就是每1块钱没有希望收回的坏账,都要银行用1块钱利润去抵充。如果直接实施核销,银行要在表内先把等额拨备扣除挂到账外,什么时候收回来了再进到表内算作利润。
这还只是对利润的影响。对资本占用的影响更甚,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银行对一般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是100%,而对被动持有的企业股权在处置期内为400%,超出处置期限为1250%。这是什么意思呢,1块钱的债权变成1块钱的股权,对银行的资本占用是非常惊人的,实施后是实施前的4倍。被动持有超过2年,资本占用更是最初的12.5倍之多。
如果按照这个流程走,债转股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剂不得不咽下去的苦药。先是要实实在在拿利润去抵充坏账,继而还要被占用更多的资本,换来的只是企业财务状况的松绑。松绑后的企业未来能不能顺利度过周期,用未来的现金流去覆盖前期操作的所有成本,依然还是个未知数。
尽管在核销环节和资本占用上,监管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平衡商业银行付出的成本,但整体来看,债转股并不是商业银行最合适的资产处置手段。也正基于此,这个手段也不会成为未来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出口,只有一些关系到经济全局并有相当的市场占有基础的企业,才适合通过这种方式去浴火重生,因为安然度过经济周期,毕竟存在太多不可预测的风险。
但从目前来看,中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不良贷款冲击的能力还是相当强的。一方面,商业银行的拨备和资本实力都在上一轮周期中大大增强了。为处置不良资产而成立的几大资产管理公司,目前也都已经消化完上一周期的问题,并陆续上市打通了资金来源。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适时重启,以及其他各层次资产证券化所累积的经验,也都是这一轮不良贷款处置所可资利用的资源。
另一方面,尽管企业的债转股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财务负担,但实际上银行报表中真正的心腹之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早在去年就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置换。从技术上讲,通过发债去置换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这也是一种资产证券化的处置方式,只不过不是“债转股”,这是“债转债”,银行放弃了一部分利息收入,但是换来了更稳定的资产质量。从这个角度来讲,债转股的启动,实际意味着政府债务问题赢得突破之后,我们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处置另一部分问题了,这其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