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创办的泉源实验班,曾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从江苏到重庆、再辗转至广州,历时三年,这场始于2012年的民间教育创新实验,目前正经历“航向”的调整——
张良正在做收缩教学的打算。“不确定今年是否还在广州招生”,张良说。他在2015年底成立了爱卡的米教育科技公司,公司团队正聚焦于开发线上学习平台开发与对外课程输出。而这一切是在为他的“未来学校”打造核心操作系统。
本报记者 胡晓玲 广州报道
张良创办的泉源实验班,曾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2012年,卸下媒体人角色的张良决定投入教育工作,他收集数百个创新教育案例,到全国各地的创新学校进行考察。张良说,这段经历让他开始反思,教育到底是什么。
“我并不知道答案,但我相信,学习不应该靠高压来驱动,教育的成效不应该用分数来衡量。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让真实问题驱动学习,让认知逻辑取代学科轨道,让思维培养优先重复训练?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于是张良萌生出一个念头——把分散在各个学校的创新做法,集成在一个教育平台上。这就是泉源实验班开办的由头。
泉源实验班开办三年,学生人数从最开始的6人增至80多人,教学地点也从浙江转移到重庆,再辗转至广州。2015年,泉源实验班迎来第一届学生的顺利毕业。
但这个以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为目的的泉源实验班,如今“航线”起了变化。
张良正在做收缩教学的打算。“不确定今年是否还在广州招生。”张良说。他在2015年底成立了爱卡的米教育科技公司,公司团队正聚焦于开发线上学习平台开发与对外课程输出。而这一切是在为他的“未来学校”打造核心操作系统。
泉源实验班的三年历程
2012年5月,在江苏茅山的一个村子里,张良租下了一栋老房子作为新学校,6名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的学生,成为第一批学员。他们将在泉源实验班度过三年高中生活。
初时,张良主张的教育模式是问题驱动、专题研究、融合学习、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
开学不久,张良带领6名学生将高中的课程内容重构为28个版块,学生们以这28个版块进行跨学科的训练学习。此外,张良还设置如“经济学理论”、“教育的目的”等专题研究任务,给学生列出任务单,要求他们共同阅读相关背景文章和教材章节,并分工合作、网络搜索不同方向的延伸阅读材料,之后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最后轮流作报告并撰写文章。专题研究的目的是把多个知识点梳理和串联起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有指导下的网络自学,这是泉源实验班的基本学习形态。张良的任务是创设各种情景,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的兴趣,逐步带领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专题研究中,张良经常结合新闻时事来布置任务,也教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SWOT分析方法、SMART原则来学习。他希望学生能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持续关注,培养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动力和愿望负责。那样即使有一天他们离开学校,也能自我领导。
除了专题研究和版块学习交流外,学生们还会到附近游学,也会进行如做饭、种菜、养鸡、手工、清洁之类的简单劳动。泉源实验班90%以上的常规事务和管理都是由学生自组织完成。
2013年1月,泉源实验班迁到重庆,学生的学习条件得到改善,也实现了人手一台电脑的配置。除了版块学习和专题研究外,他们还会借助互联网,每日学习微课。经过在江苏几个月的运行,张良将不尽合理的学习模块划分做出调整,也开始尝试让学生参与制定每周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在4月份,泉源实验班还进行了一场高考专项训练实验。
不像一些激进的教育改革者,张良并不排斥高考。在他看来,高考不过是一种评价体系而已,还原其本质即可。传统的教育是教室带着学生在迷宫里穿行,通过不断试错来寻找出口。泉源则带着学生向上攀登,当他们站在高墙之上时,可以将整个迷宫一览无遗,并能轻而易举找到出口。高墙就是思维和能力的障碍,泉源的训练就是帮助学生攀越这些障碍。这是一种唤醒的教育,也是向上的教育。
2013年7月,泉源实验班搬到广州。当时,广州的一所民办中学——思源学校,对泉源实验班的教学模式感兴趣,双方开始合作。
泉源实验班在思源学校里安顿下来,初时经过招生,一共有3名老师和18个学生。到了2014年9月,班级规模扩大,增加了1个40多名学生的班级,老师也增加到20人。
2015年,泉源实验班这一届高三学生顺利完成高考。但这时,张良和思源学校的办学思路与教育理念出现了分歧,张良将泉源实验班撤出了思源学校,有部分老师和10名学生跟着张良一起转移到新的阵地——位于广州天河的创汇园。这10名学生目前在广州的泉源实验班上着课,备战高考。
如何评价泉源实验班?重庆三十二中学的副校长李龙均表示,泉源实验班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打乱传统教材进行模块的重组和教学,并且以游学和师生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更加贴近生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强,学生未来的出路也比较广。“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尝试,还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效如何,到时候才有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沪江网首席教育官吴虹认为,泉源模式目前之所以无法大规模去推广,原因在于这个模式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但张良正在试图用技术手段,将他的教学经验梳理、整合出来,实现平台化。如果成功的话,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在吴虹看来,张良做了三年大胆的教育创新尝试,积累了大量的一线材料跟经验,他对教育已经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泉源实验班是一个大胆的民间教育创新案例。虽然一个实验面世才短短几年时间,让人无法判定它的优劣。但泉源实验班让大家看到一种趋势:科学的方法加上实干,并从一个点从更大的层面去推及的教育改革道路。
“教育到底是什么”
三年前,张良在反思“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今,他的答案浮出水面——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所有的技术、课程都是围绕人展开的,学习知识只是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工具,把这些路径走完了,最终的落脚点是认识自我,实现人的发展。
为了践行这个答案,泉源实验班采取的做法之一是让老师扮演“教练”的角色,负责了解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沟通、对学习状态进行诊断、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等。
总而言之,老师要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在一起相处交流。“真正的教育最后都要落到这个层面,要对人有深度了解。做个性化教育。”张良说。而传统的知识传授工作,完全可以交由互联网教育平台去分担。
“大多数学校还处在‘以知识和老师为中心’的体系中,学校和老师的重心明显错位。事实上,教育首先应该做的是提供一切机会让问题产生、定位、描述和展现,而不是单向传播和灌输知识。教育的重点是老师对学生要有深度的了解,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去学习。”张良说。
此外,还需要一套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方式也要足够灵活,能够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只有这些因素相辅相成,才能够一点一点地唤醒学生的内心力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不是采用高压方法,靠着外在力量推着学生前进。
张良也坦言,办学不能光靠热情和感觉,还要重视专业度,尤其是在设计教育方面。泉源实验班早期的一些做法,现在来看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历时三年,泉源的理念和轨迹还在不断调整中。
改变的航线
从2015年底起,泉源实验班的航向起了变化。
教学不再是最主要的工作。相反,张良正在做收缩教学的打算,“不确定今年是否还在广州招生。”张良说。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人手严重不足。泉源团队一共16人,大部分人聚焦于开发线上学习平台和做对外课程输出。
开发线上学习平台,会是张良这段时间的工作重心之一。
2015年底,张良组建团队并进行融资,进行在线学习平台开发。这个在线学习平台取名“爱卡的米”,名字源自于英文中academy(学院)的音译词。
为什么要开发在线学习平台?张良表示,好的课程里,学习的密度和信息容量都很大,也需要一些教育信息化工具的辅助,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好的载体。
张良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很多教育产品对教育行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往往会在无意中加大学生获取知识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他决定自己来开发一个真正能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支持的平台。
爱卡的米在线学习平台已有雏形。目前,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初高中的数、理、史等学科训练。张良计划今年要在国内东西南北各个区域,选择15-20所学校进行试点,测试平台的普适性如何。
张良的另一个工作重心是做对外课程输出。
“课程设计是泉源实验班最有亮点的地方。很多学校的校长过来参观,也是想看看泉源的课程体系。课程是最能直接输出的东西。”张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对外课程输出,包括为有需要的学校专门设计课程,使新的教育方式跟原有的教学体系相适应。也包括将泉源中学的课程应用在有需要的学校班级里。
“我们正在为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做一些课程设计和支持。”张良介绍,2015年,北京市教委发文要求学校开设综合实践课。泉源就为一所中学设计了一个持续十五天的融合课。
这个课程的主题叫“北京城与人”,“我们希望带领学生一起去关注,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城市、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大主题下我们分成三个小主题,一个是北京的环境,二个是北京城,三个是北京人文。在三个小主题下,我们把六七门课程内容链接起来。”
张良的“未来学校”
开发学习平台和做对外课程输出,归根到底还是回到教育。张良的目标是建造一所“未来学校”,作为实践“泉源模式”的更大平台。
“我们正在等待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的落地。”张良说,到时就可以在广州正式开办学校了。“等有了独立办学牌照,泉源实验班这个教学实验平台上的一些新的做法,就会有更大空间来做。”爱卡的米教学系统与泉源团队设计的课程,都会是这所学校的核心操作系统。
以创办微型学校起步、重点打造课程、技术工具、教学法等构成的整套学校操作系统,并逐步向外输出……张良称,泉源的发展轨迹,与美国的Altschool不无相似。除了Altschool,泉源还糅合了部分国际桥梁学院的做法。
Altschool是近来备受热捧的一所提倡个性化教育的美国小学,创始人是Google+初创团队成员Max Ventillia。Altschool目前已获得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之一是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
“除了技术水平的差异,社会环境也不一样。”谈及泉源与Altschool的差异,张良直言。所以,目前张良的重心只能暂时放在服务其他学校上。
事实上,现在的泉源已分成不同层次,在未来结构里,扮演先锋和探索角色的是独立办学的泉源学校,泉源学校的整个体系,包括课程,基本不会考虑国内现有教育模式。次一级层次的是对外输出的各类具体模块,如改造后的课程模块、工具模块等。现在与外部学校接轨的东西,就是泉源体系里的局部或简化、降维版。
未来的这所泉源学校会有哪些创新?
在课程、技术、组织、空间等四个方面,张良将会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标准。
其中,课程是改变知识和知识之间的链接方式,技术是改变人和信息之间的链接关系,组织是改变教育体系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空间指的是设置不同功能的空间,不同于普遍的标准课堂,例如分为讨论室、活动室,自习室,还有更有利于体现学科和主题特征的分学科课室等。
在张良看来,学校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建构,包括从课程设计到组织空间等方面,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
目前,这所“未来学校”的雏形主要在外部学校进行打造,如四川的凉水井中学。2015年,泉源实验班从思源中学撤出来以后,开始与凉水井中学合作。现在的凉水井中学,每个年级都有一两个班在用泉源课程,凉水井中学还和泉源团队一起开发了不定期召开的创新融合课,并在每月进行一次深度的专题式学习。
张良表示,现在他对于发展方向和要做的事情是非常清晰的,泉源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程度足够深。但同时也面临资源不足的状况。他透露,泉源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融资,应该很快会有消息。“我们至少需要一支上百人的团队,提高教育设置的专业度和强度,才能真正做出好东西来。”(编辑 李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