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十区”创始人李明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也许有一天,西十区会像滴滴“消灭”黑车一样,“消灭”倒票的黄牛。
2015年,李明伟发现自己已经坐在了“互联网+”和“O2O”的风口上。西十区是一家兼顾B2C和C2C模式的票务网站:你在上面可以买到格瓦拉提供的演出票,也能够从附近的黄牛手中买到一张演出票。眼下,西十区目前日均交易流水达到了100万元。
即便如此,西十区面对的票务交易市场,仍旧是个十分落后的领域。
聚拢碎片化交易
西十区是如何与上游的代理商建立合作的?据悉,西十区成立了一家“招商部”,针对相应的供应商进行推介,通过地推等方式进行市场拓展,以实现和拥有票源的机构及个人建立合作关系。
李明伟告诉记者,在创业初期,他只能去各大票务网站“拜码头”,但随着用户量和交易额逐渐增长,部分票务代理愿意主动和西十区寻求合作。
根据西十区方面提供的数据,在已成交的票务中,来自代理商等各类机构的票源占据了80%,来自个人手中的演出票占据了20%。在来自机构的票源中,接近一半来自于已经和西十区对接的第三方网站。
李明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西十区的日成交量订单峰值突破200万元,日均订单成交金额在100万元左右。
不过,西十区并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末端的票务分销机构。李明伟认为,公司更重要是获取用户的消费行为数据:基于数据的行为分析,能够帮助西十区在未来成为一家咨询、分析机构。
对于西十区而言,创业五年是一个缓慢生长的过程。目前,文化现场票务市场年交易流水在300亿元左右,西十区切下的蛋糕仅仅是极少部分。
纵观整个市场,目前国内缺乏一站式的票务平台,除了大麦网、永乐等全国性票务网站,各区域还存在区域性的票务网站,渠道比较分散。大型代理机构受困于目前市场环境和自身角色,无法做到按需调价,尤其是在售票过程中实现动态定价。这些痛点,被视为互联网票务交易平台的机会。
此外,除了票务代理,一般国内演出环节的多个相关方,例如举办场地、演出公司等,均分流走很大一部分的演出票,而这类演出票极有可能流转到“黄牛”手中。类似于西十区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则希望将上述多个渠道的资源“聚拢”到自己的平台中。
“通过大量吸收机构和个人到平台上来,西十区如今希望能够形成越发合理的卖方结构。”西十区市场总监常晓庆告诉记者。
为了吸引更多的卖家,西十区还专门推出了一款针对卖家的App,以服务各类票务代理商,西十区称,自己针对以往被忽视的卖家群体,提出了专业的解决方案。
争夺交易数据?
一位国内票务代理商告诉记者,演出开始前未销售出去的演出票,一些票务代理往往会以一定折扣价出售给“黄牛”, 黄牛则抬价出售。而一旦演出开始,黄牛若没将手中的票清完,则可能亏在自己手中。因此对于售卖黄牛票的个人而言,在操作中面临一定风险。但消费者则面临信息的极为不对称:不少消费者来到现场后不得不接受黄牛开出的高价。
如今,互联网试图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尾票”销售的推出,是西十区推出的一款堪称“爆款”的产品功能。即在演出的前两天,将未被市场消化的演出票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此举效果明显,“尾票”销售一度占据西十区过半的日交易额。
根据App Annie提供数据,大麦、格瓦拉在过去三个月的下载排名均高出西十区。事实上,在一些热门演出中,歌迷在短短五分钟之内会将票务网站上的演出门票抢光:手握上游资源对于获取用户的效果立竿见影。
眼下,票务代理商同样计划建立一个C2C的票务交易平台,但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在B2C层面,其可能与其他票务代理商形成冲突,导致跨平台合作较为困难。事实上,西十区在成立早期也曾发展自营代理业务,后逐步放弃了这部分业务。
在此基础上,西十区试图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来形成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两三年时间来积累目前西十区的数据库。当我们通过积累的数据和主办方建立深度合作,竞争对手再希望能够替代西十区,就会变得很困难。”李明伟称。
他表现出了一位谨慎创业者的态度:生怕跑得太快而倒掉。在拿到来自华人文化产业基金的A轮融资前,西十区依靠700万的天使轮融资硬生生地撑了三年。
(编辑:黄锴,邮箱:huangk@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