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既是眼前事,又有身后身。”这是今年四十岁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打出的标语。
3月21日,第4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在香港文化中心拉开帷幕。阴雨绵绵的湿冷天气让红毯典礼折掉了一些光鲜。一袭蓝色长裙的苏菲·玛索在昏暗的露天广场上自带女神的光环,而身着牛仔裤羽绒服的侯孝贤给人一种陈年老友的毫不见外。虽然,赶来为电影节庆生的星光相比往年略显黯淡,但影院里上下两层扑扑满的观众补给了热闹的温度。
开幕呈“双送”,致敬杜琪峰
以往,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多数是香港电影人导演或制作的电影。而这次的开幕影片是一份“双送”,吃完内地导演杨庆的《火锅英雄》,再尝由香港“鲜浪潮”三位新手许学文、黄伟杰、欧文杰联合执导的《树大招风》,够麻辣,够劲爽。一个是挖地道的火锅店哥儿们杠上了抢银行的劫匪,一个是江湖三大贼王准备联手干一场大的。两部开幕影片骨子里都是黑帮片的血液,玩儿的全都是心跳!
《树大招风》由杜琪峰和游乃海担任监制,三位新导演各自负责一个贼王的故事线,这三条线最终在一个叫做“风满楼”的粤菜馆汇合。一边吃,一边行恶,食和罪的紧张并置是港式黑帮片常用的套路,黑社会内部不少的事务就是大佬们在饭桌上拍板搞定的。熟悉《无间道》的影迷想必还记得,曾志伟扮演的韩琛吃着火锅的时候,他的手下们帮他干掉了帮派内的对手。“一边吃火锅,一边大开杀戒”的血雨腥风在《火锅英雄》中再次复制,只是地点换在了山城重庆。导演杨庆在一次采访中毫不避讳地提到了自己对港片,对银河映像的喜爱。他坦言,“在这部片里放入了太多的致敬”。片中,秦昊开的那辆贴着“PTU”标志的车以及片尾陈坤和劫匪在雨中肉搏巷战是对杜琪峰和香港黑帮片的致敬;三位男主角凑成的“沙坪坝草蜢组合”以及《失恋阵线联盟》的梗是对草蜢和香港流行乐的致敬……
《火锅英雄》的风格所致敬的正是香港电影的“身后身”,而动作和江湖是它最醒目的签名,所以,这次电影节的4K修复单元选择了李小龙的四部功夫片(《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死亡游戏》)和吴宇森的黑帮经典《英雄本色》。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爱森斯坦的《俄军抗德记》、大卫·利恩的《日瓦戈医生》、费里尼的《阿玛珂德》以及马丁·斯科赛斯的《盗亦有道》等影史经典亦以修复版的新面目出现在电影节,也颇有“想当年”的意味。
微电影计划,美好2016
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片部分亮点不多。对于世界电影市场这两年整体性的乏善可陈,大家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焦虑。为了鼓励电影人在不考虑经济效益的条件下自由发挥与创作,香港国际电影节自2012年始推出了“大师微电影”系列,每年邀请四位不同的亚洲导演创作短片。今年的微电影计划请来了中田秀夫、苏有朋、关锦鹏、贾樟柯,四人各自执导的短片集合而成了《美好合一2016》。
日本导演中田秀夫的《在镰仓》没有延续以往的恐怖风格,而是拍出了一部联系新老两代人的温馨故事。由在《东京物语》中出演小女儿一角的香川京子主演,某日清晨她收到一封几经辗转才到手的信。那封信来自她的初恋,在年轻家佣的陪伴下,她踏上了一段探访故人的路途。一老一少,并排走着,悄悄交流着彼此的青春往事。为了拍好片中大量“并排走路”的镜头,中田秀夫从成濑的片子中取了很多经,这种小心翼翼让人感受到一种矜持的温情。
和《在镰仓》的柔静相比,苏有朋的《住在幸福大街的王大妈》要闹腾很多。主角王大妈是个退休了的老北京,她的生活很忙碌:白天化好妆在菜场里买菜,和邻居聊天,在广场上跳舞,晚上遛完狗回家,卸掉妆后和微信群里的姐妹们道个晚安,一个人躺床上看ipad,心里一直都放不下自己故去的老伴。白天的鲜艳和忙碌,夜晚的暗淡与落寞,两相对照,折射出这个人,这座城的质感,有一点纪录片的味道。最让人意外的,其实是苏有朋的这个选题。在《左耳》那样的校园故事之后,他竟然拍了一部“大妈的后现代生活”,一部“幸福大街的日与夜”。这份真实的烟火气,让人惊喜和感动。
关锦鹏的《是这样的……》也以女性人物为主线。叶童扮演的Liza姐在开工录音时接到了分手的电话,大吵大哭一场后顶着红肿的双眼敬业地把歌录完。片名“是这样的”源自梅艳芳原唱、叶童重录的那首歌。这也是关锦鹏继《愈快乐愈堕落》后,第一次重新回到香港拍戏。他谈到,“要往前看也要往后望,展望美好2016的同时,要告诉自己,过去的香港也曾经美好!”
最后一部短片是贾樟柯的《营生》。这次的故事是妻子赵涛想出来后用微信发给他的。这着实颠覆了他的理念,既然微信都能写剧本,那么不如让科技的力量更明显一些吧。于是,整部戏都用无人机拍摄。《营生》确实有点像《山河故人》的续篇,煤矿倒闭之后的工人为谋生又开始找新的工作,从竞聘保镖到去民俗村当群演,闹出了不少的笑话,而笑话背后则是无所适从的悲伤。关于片名,贾樟柯说到:我一直喜欢“营生”这个词,因为有“经营”、“劳作”、“活下去”的意义,这个词莫名的有一种人生负累的喜剧感。
《美好合一 2016》中的四部短片各自风格不同,呈现出新媒体时代电影新的可能性,这也是香港国际电影节对“眼前事”的关注和尝试。
大师开讲,匠人精神
这次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大师班请来了匈牙利电影导演贝拉·塔尔。3月24日晚,封山之作《都灵之马》放映之后,贝拉·塔尔跟影迷们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来对电影业的心声。他觉得,从八十年代开始,胶片就已经变得不一样了,电影的色调已经不比从前,红的不像红了,绿的也没那么绿了,一切都显得更假了。因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幽默感,所以最后一部影片不再是以前那样的喜剧了,而是对死亡的思考。
在香港电影节不惑之宴上,除了贝拉·塔尔之外,还有侯孝贤、王家卫、蔡明亮等把电影视为一种手工业的匠人。在《风柜来的人》修复版的映前见面会上,侯孝贤说,“那时王菊金拍鬼片,我去探班,坐公车去一直到了终站,发现了风柜这个地方。回来之后,觉得要拍《风柜来的人》。那地方一望无际,拍得很过瘾,21天就拍完了。那时拍得很快,现在要拍很久。”在这个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电影越拍越慢似乎成了一种质量保证。就像3月25日王家卫在自己公司二十五周年座谈会上辩白的,“我也不想电影拍这么慢啊。但是当你想一针一脚都全部掌控和投入的时候,你的前期准备时间就是需要这么久。”
无论是眼前,还是身后,四十岁的香港电影节还处于花样年华。在阴雨连绵的三月天里,它成全了我们想要陷入电影的情绪。(编辑 李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