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医学板块上市的同时,华大基因的农业板块也开始步入快车道。3月29日,华大农业集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华大基因全面启动农业产业的步伐。
曾在农业部和科技部工作多年、现任华大农业集团董事长梅永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成立华大农业集团,是把华大多年积累的技术更快更好地实现产业化。另外,也希望能够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农业格局中找到华大农业的定位。”
此前,华大基因在农业领域已有不少尝试。如,分子育种的全线贯穿及华大水产、华大小米等产品。在基因组层面,全球与农业相关的物种有2/3是在华大基因的平台上得以破译,累计完成超过2万份农作物基因组数据,拥有70%的全球农业种数据。
即便如此,国内新的育种技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仍然落后。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包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内的新型育种技术将是大型跨国企业竞争的新领域。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在常规育种相对落后、转基因农产品备受抵触的情况下,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制约基因农产品普及的关键。
探索商业模式
早在2009年,华大基因就已涉入农业领域,在农业领域实现了从基因组到基因挖掘到分子育种的全线贯穿,将多组学技术应用于资源保存、农业育种、农业种植与养殖、生态农业及健康食品等领域。
梅永红告诉记者:“华大确实很早就开始涉及农业,但以前主要是研究,比如2009年开始的小米分子育种。另外,我们在过去若干个产业领域所做的努力、安排都显得比较零散,缺乏一个顶层设计、大目标,所以才要整合资源,成立农业集团。”
记者独家获悉,华大农业集团目前已经对133个农业相关的物种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其中约60个物种进入规模基因挖掘,约有20个物种实施分子育种,并已产生数十个新品系。
在商业模式方面,华大农业集团将布局种业、营养品加工甚至农畜结合,以探索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目前,华大农业集团在水产领域(如石斑鱼)已实现盈利,小米产业(如抗旱小米)则正在进行盈利模式的设计。
梅永红坦言:“产业化方面我们也有一些涉足,但大规模地进行基因农产品产业化只是刚刚起步。我们更倾向于合作,在有些领域我们肯定会做得更多、更深、更系统,但是有些领域我们只做研发、科技服务的工作。”
华大农业集团也带着华大基因“大而全”的烙印。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表示,高效生态农业是华大基因已经完成的事情,目前也形成了动物、水产、蔬菜、水果一体化生态圈。
“未来,我们还想办一个‘三院’,从国家基因库延伸到全新的农科院、农业学院、大农场。之前从大目标走到大数据,这条路已经走通了,我们应该沿着这条路走向一个全新的农业发展道路上,这种创新之路也许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参考作用。”汪建说。
值得一提的是,汪建此前曾公开表示,华大基因整体的核心部分并未商业化,将来也不会上市。核心部分指的正是四个非盈利机构:华大研究院、华大学院、国家基因库、GigaScience杂志。
这意味着,华大基因其余子板块都有上市的可能。其中,去年12月18日,华大基因旗下的华大医学和华大科技,随着证监会披露的一纸上市《申报稿》,正式合并冲刺创业板。而剩余的子板块为华大农业、华大制造、蓝色彩虹孵化器。
“华大还有若干板块也会陆续与资本市场对接,比如华大制造,在并购了美国CG公司后开发出自己的测序仪,将来这也是一个独立的板块。华大农业在整个华大集团体系中相对独立,与其他板块的关联更多是研发层次上的,体现一种合作上的关联。”梅永红进一步说道。
分子育种是下一个金矿?
华大农业的核心技术和产业目标是分子育种,这与其他基因公司如博奥生物不同,后者在农业领域以畜牧业、农产品检测为主,如奶牛乳腺炎检测等。
即使华大农业集团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分子育种平台,但国内新的育种技术,特别是分子育种方面相对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现状,也使得基因农产品的产业化之路步履维艰。
在梅永红看来,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吃得饱”,而是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相比之下,国外在技术、土地规模、政府支持上有很多优势,在这个开放环境下,去年以来,中国已经在众多的大宗作物、大宗产品上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我认为有两点束缚我们,一个是核心技术特别是种业技术的缺乏,还有一个是基因规模,或者是由基因规模所派生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局限。”梅永红告诉记者,中国也有自身优势,一方面是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是拥有世界上难得的种子资源优势,利用好这些优势可以扭转中国种业相对落后的现状。
不过,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认为:“国内常规育种方面还有缺口,在这种基础上去做生物育种新技术,很难实现产业化。另外,全球种业现在走下坡路,在生物领域没有多少创新点,所以分子育种可能是各大巨头下一个追逐的领域,国内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其中最主要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资料显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介于常规育种和转基因之间的技术。其中,转基因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饱受争议。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于是发现某一基因、性状的缺陷,可以定点的进行修复或者是进行改变,是育种领域的一大创新。
今年一月份,美国农业巨头孟山都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增加裁员1000人,总裁员人数将达到3600人,约占其全球雇员的16%。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跨国公司虽大量裁员,但常规育种的人员基本不裁,就是裁辅助技术人员和传统的生物技术人员。他们裁员的主要原因还是找不到创新点,传统的盈利方式也已经饱和。”
“这个技术不是很复杂,但需要做很多基础工作,它能否被国内企业接受还是个问题,企业需要投入很多钱才能把这个技术运用并且产业化。它的缺点就是监管漏洞,现在还不知道要怎么监管,也无法识别是否有害。”张世煌进一步说道。
(编辑:陆宇,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xiaoml@21jingji.com,luyu@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