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最亮眼的数据为用电量。3月工业用电增速为4.2%,为6个月以来的首次正增长。其中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5.6%,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增速分别达到了9%、8.9%。可以看出,目前经济的好转并不限于第二产业,在消费和第三产业也出现复苏的迹象。
21世纪宏观研究院分析师 肖明
在长期低位徘徊之后,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吹响了反攻的号角,创下两年来的“最暖季”。
据21世纪宏观研究院测算,继今年1-2月的14.12%后,3月份的21发展指数继续上扬,一举突破15%大关,达到15.3%。这使整个一季度的21发展指数达到14.66%,创下了两年来的新高。
21发展指数由全社会货运量、全国工业用电量、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广义货币(M2)4项内容构成,权重分别为25%、20%、25%、30%,用于测算目前的经济走势。
3月份,最亮眼的数据为用电量。3月工业用电增速为4.2%,为6个月以来的首次正增长。其中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5.6%,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增速分别达到了9%、8.9%。可以看出,目前经济的好转并不限于第二产业,在消费和第三产业也出现复苏的迹象。
21发展指数创两年新高
根据测算,2016年一季度21发展指数为14.66%,大幅高于2014年一季度、2015年一季度的9.82%、5.93%。
如果从3月份的数据看,21发展指数为15.3%,也是2014年以来的新高。具体而言,投资用电、全社会货运等多项数据,都出现了向好的态势。
其中,全社会货运量3月增速为3%左右(根据交通部和铁路总公司的数字测算),比去年同期的-2.5%大幅提高。另外,3月的工业用电量增速为4.2%,是2014年10月以来的新高,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4.1%。
3月新开工计划投资额增速为38.7%,也是近年来少有的亮眼水平,比去年同期约高出20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余额则保持在13%以上的水平,也高出去年同期2个百分点左右。
可以看出,导致目前经济回升的最直接因素是投资。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的投资加快,是今年以来经济一个重要的特征。
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19.6%,增速比1-2月份加快4.6个百分点。同期水利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率高达26.8%、31%,增速分别加快2.1个百分点、4.5个百分点。
不过,21世纪宏观研究院发现,3月份一些数据出现了异动,这背后的原因需要进一步考察。
比如,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额增速分别是10.5%、18.7%(人民币计价),比1-2月的10.2%、-13.1%加快。出口额增速出现“撑杆跳”,可能与季节性因素有关。
因为早已过完春节,2016年3月初各地工厂和企业早已开工。2015年3月5日才过完元宵节,农民工回流潮才初步形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增速仍然不高。2016年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尽管比1-2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但是仍低于7%。
民间投资成软肋
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投资。数据显示,民间投资1-3月份同比名义增长5.7%,增速比1-2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由于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成,除非未来几个月民间资本跟进,否则经济向好恐难有可持续性。
在这背后,是整个中国经济的“换挡”,导致依靠旧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等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已经不再适应目前经济增长需要。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的现实是需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进行符合目前中国人更高消费需求的产业升级。
而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在这背后还需要更多政策的跟进,更多新的政策导向。
以农村房地产为例。2016年中国人均GDP有望接近9000美元,这时城市居民对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更亲近自然的环境需求增加。
为此,通过改变限制城市居民到农村买房的政策,有望提升针对农村的民间投资上升。比如,农村在集体建设土地上进行的房地产建设,可以考虑对城市居民放开。此举不仅可以改变城市居民下乡消费的需求,也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为农村居民进城买房提供收入支持。
因此,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可以同时实施“逆城市化”的政策,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消费。
此外,中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城镇化政策是限制大城市人口发展,鼓励发展中小城市。未来需要通过高铁和城际铁路将全国的大中小城市连接起来,从而将沿线经济和产业带动,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换句话来说,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需要更多的政策配合,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引导。
另一个关键是,中国人均GDP水平正在逐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温饱型的消费正在全国普及,但是部分高收入阶层和大部分中等收入阶层的享受型消费需求,仍然有许多政策上的限制。
比如,私人飞机、游艇、娱乐等高端的消费需求正在迅猛增加,大屏幕电视、家庭影院、私人医生等消费需求也已经不断提升。是否能考虑进一步放宽对相关领域的限制,值得思考。
此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未来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的情况会出现。目前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但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的9000万夫妇,一半以上是40岁以上,这时候是否应该进一步拓宽计划生育的放开力度,也应该有所设想。
此外,过去鼓励90平方米2居的住房政策,更多适合一孩家庭。在全面二孩政策来临时,取消对144米以上住房消费进行抑制的契税等各个政策,也应该提上考虑日程。
同时,可以采取对第二套房高税率的办法,限制不必要的炒房,但是对于科技产业、文化等投资实施更大的鼓励政策,这样可以实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局面,而不至于出现办企业多年,回报还不如炒一套房的尴尬局面。
换句话说,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减后,不只是生育政策,还有住房政策、科技政策、文化和消费政策等都需要重新设计,符合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现实情况。
(编辑:陈洁,如有建议意见请联系:dingjun@21jingji.com,chenjie@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