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大基因出走创业的高管团队受到资本热捧,估值65亿,A轮融资10亿,CEO王俊首次披露将率先进入医疗美容市场,但目前仍处起步阶段,前景不明。
本报记者 肖玫丽 深圳报道
成立半年估值65亿、A轮融资10亿、“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卸任华大基因CEO一职之后,王俊和他一手创办的碳云智能被资本推向神坛。
4月11日,碳云智能完成了A轮融资。在投资者名单中,不乏腾讯、中源协和等大佬的身影。
王俊也公布了碳云智能五大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四大领域布局思路。简单来说,碳云智能希望成为一个健康大数据平台,并运用人工智能处理健康数据,最终干预用户的健康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碳云智能首个产品将诞生在医美领域,即数字化的美容护肤产品。
不过,摆在碳云智能面前的,还有技术和人才两大难题。而人工智能的新兴市场,加上蛋白、代谢等健康大数据的缺乏,碳云智能还将持续漫长的数据积累和消费者教育周期,烧钱也必不可免。
“人工智能虽是风口,但还没有成功的模式。并且对监管层也是新的挑战,需要时间去看清、磨合。”王俊说。
摸索商业模式
在记者采访碳云智能的半天时间里,这位年近不惑开启二次创业的“基因领袖”,来回在四间会议室穿梭。讲座、会议、不下十家媒体的采访邀约排满了王俊一天的日程。
他是这样归纳离开华大基因“下海”的动因:“我在北大学人工智能,当时我思考两件事:计算机能不能像人一样思考,人又怎么思考。发现生命程序本身还没有被读出来过,那时候就有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做了1%,我们成立了华大。”
作为华大班子的最早成员,王俊认为,华大基因这十几年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把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由原本的10亿美金,降到现在的1000美金甚至更低。
“但基因只是一个生命程序,还要弄清楚它在不同条件、环境下运行的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而想要理解这个就必须把人类健康数据全部搜集起来,同时要把它全部数字化,并重新还原,基因只是这些数据中的一部分。”王俊说。
去年十月底,碳云智能成立,在过去的半年里,碳云智能完成了两件事:架构和融资。
据介绍,碳云智能目前已经建成了五大基础设施,包括数据采集和技术平台,用于生产和采集人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包括基因、蛋白、代谢等;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平台;智能硬件,用于收集数据和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推广界面;数据库和样本库,用于储存数据和样本;为每个用户提供个体化服务的O2O体系。
王俊向记者透露:“这五大设施的搭建应该会在一年内完成。未来主要针对美容、营养、健康、医疗四大行业推出产品和服务,我们会用数据生态去改造这些行业。”
虽然只是雏形,但是资本对碳云智能却展现出了狂热。在创立之初,碳云智能的估值已高达50亿。经过A轮融资,其估值上升到65亿。
但在王俊看来,65亿估值并不高,“现在是碳云最便宜的时候。”
对王俊来说,投资者既是出资方,也是合作伙伴。因为只有采集大量的健康数据,才能做进一步的分析、重组。而获得数据需要与各行各业的公司合作,同时自建平台。
王俊也认为,数据的积累没有捷径,需要慢慢积累。“人工智能的算法在健康领域还没用武之地,因为数据量积累得很少。”
想要完成健康数据的积累,烧钱是不可避免的。碳云智能联合创始人李英睿直言:“现在对人的测量成本很高,我们希望能够做到百万级别的样本量,要做到这个级别A轮的钱是不够的。现阶段我们希望做出一个可以滚起来的模式,让第三方和消费者获益,同时又能积累数据。”
医美是第一个入口
新产品研发并不容易。王俊在公司的成立仪式上便透露,碳云智能几个月内就能有健康管理产品出炉。然而半年过去了,他在4月13日举行的正和岛演讲中又表示,基础产品将在半年至一年后推出。
即便如此,王俊依旧信心满满。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透露,第一个产品将是数字化的美容护肤,从智能终端开始,到个性化的美容护肤产品,再到美容院的个性化数据服务和美容护肤服务。
“我们看中美容行业,一是因为皮肤健康数据是空白领域,另外,我们具备的是个性化产品。医美市场现在乱象丛生,我们会帮助这个行业做数据升级,重新形成数据生态,把以往依据知识、经验的服务能够数据化、精准化。”王俊略显兴奋地说道。
除了产品研发,摆在碳云智能眼前的还有技术和人才两大难题。李英睿告诉记者,健康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在技术融合过程中会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要定义什么是生命数据、人类可测量的变量是什么,此前没有定义,定义的标准也缺乏;
第二,碳云智能希望做社会化的科学研究,但公众往往不愿意参与到复杂的事物中,所以通过何种技术、场景手段让公众比较便捷并有回馈价值地参与其中,来获取生物学样本数据,这个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第三,采集数据后,以何种技术结构、基础设施来容纳、运营、运算多个样本的全面数据集合,并用适当的方法找到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甚至是因果链条,这是核心挑战;
第四,结果出来后,如何保证提供的结论能够被交付,让信息真正去改变人或者行为。
技术难度虽然存在,但王俊认为,现有的技术手段足以支撑起步阶段在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的探索。他说:“前几年测基因成本很高,通过技术革新降下来了。所以碳云更关注应用层面,必须做一个能用、易用的产品。”
从事数据服务以人力为主,团队搭建对碳云智能来说至关重要。在碳云智能25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里,现在只有40多名员工,其中技术人员占了2/3。从4月13日王俊在朋友圈中发布的招聘信息看,碳云智能的团队缺口主要包括IT人员7名、互联网设计运营10名、线下运营则缺18人。
“团队缺口还差3/4。”李英睿坦言:“这个事情能不能成功,取决于我们的数据对行业是不是有价值并好用。所以我们需要把数据端和应用端以最好的方式打通。”(编辑 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