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转系统去年4月2日发布的《温馨提示》犹在耳边。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服务于创业、创新、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请投资人在关注投资价值的同时勿忘投资风险,保持理性投资心态。”
提示风险数天之后,便是新三板二级市场雪崩般的滑坡;风险提示三个月之后,伴随沪深A股市场一同急剧下挫的三板市场,彻底埋葬了抱持沪深A股思维匆匆入场的投机者。
前车犹在,风云又起。
距离首次市场分层正式实施还有10天,盘面显示市场资金已经有所动作。联讯证券、思考投资、九恒星、麟龙股份等去年被市场热捧的做市股成交量开始放大,换手率有所提高。
尚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即将首次实施市场分层的新三板将重蹈覆辙。但博取制度红利的投机者仍需谨慎。
经过长达5个月的时间酝酿发酵,市场已经提前研究消化了创新层的每一条标准。标准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市场的干扰,并制造了某种“反身性”:出台标准-研究标准-贴近标准-炒作标准,最后一步则迫使交易所主动“修改标准”。
假如新三板二级市场,真正如海外成熟市场一样经过较长时间的充分市场博弈,交易所依据市场表现设定分层标准,则分层本身造成的“反身性”会大大减少;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顶层设计而成的速成式分层,制度效率提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将牺牲一定的公平性。
笔者在最近几个月的市场走访中了解到,不乏资本掮客游走三板挂牌企业之中,兜售提升市值与股价的解决方案,更有企业发动上下游供应商客户亲朋好友购买股票,并提供保底收益承诺,以满足股东人数标准。
分层标准如果全部为客观财务标准,则偏离了新三板市场化的指向;而为调和这一问题加入的市场指标(如市值、股东人数、交易天数)等,则由于市场发展阶段和外界环境的原因,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笔者了解到,近期不乏一些2015年业绩表现相当强劲的企业,由于此前并未对分层标准深入研究,而面临与创新层失之交臂的尴尬局面;而一批身负硬伤的企业,则通过数月以来持续操作若干指标,而有望忝列创新层。
因此,新三板市场各方的合谋将形成一致预期:创新层的估值可能很快被炒高而增加投资风险,但需求面实际上仍无根本改善迹象;基础层虽然暗藏黄金,没有研究能力和信息优势的投资者却依然无法把握。因此,存量博弈,买椟还珠,可能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题。
无怪乎一位资深三板投资者向笔者直言:“分层前夕是换手出货的绝好机会。”
事实上,由于新三板二级市场交易的前景迷茫,市场已经对分层倾注了过多不切实际的希望,接下来极有可能面临利好出尽的窘境:监管层至今仍未明确分层后的“差异化服务”,依据以往惯例,分层运行一段时间后才会择机出台储备政策应为大概率事件。
笔者认为,虽然分层作为接下来一系列制度演进的基础,重要性仍不可小觑。但企业的内在价值需要通过适当的制度供给和充分的市场博弈才能显现,而首次分层尚未能满足以上条件。
那么,分层后的制度供给和需求面根本改善,何时才会到来?
笔者认为,当二级市场交易清淡,以至于影响一级市场融资时,才有可能出现转机。
中信证券胡雅丽团队的研究报告已于上周提示:新三板整体融资市场出现萎缩迹象,3月中下旬开始,新三板拟募资金额从年初的单月706亿(四周滚动,下同),大幅下降至4月15日的107亿左右;实际完成融资额由180亿持续下降至4月8日的131亿。
不破不立,水到渠成。 (编辑 李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