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高债务下使用宽松货币政策就是打激素疗法,虽然暂时获得健康,但长远来看,害处非浅。中国货币政策出现转向信号,投资者要谨慎看待风险资产价格走势。
据财新,近期央行通过各级分支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传达相关精神,指导信贷投放规模和节奏,要求4月各行总行新增信贷规模压降至月初计划数的70%,各分行也按照该精神安排信贷投放。
与此同时第一财经日报以《索罗斯再唱空中国经济:金融问题爆发比预期晚》为题发表文章,文章引用索罗斯讲话,“3月,当我看到大量信贷增长时,它被当作经济正在复苏的信号。但对我而言,这是个警示信号,这是一个警报信号。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如今已需要如此之多的信贷来阻止经济下滑……因为我看到了它还需要更多信贷才能制止经济下滑。” 实际上国外评机构针对中国巨额债务问题调低了中国评级,国外评级机构和金融机构对冲基金认为中国最大风险就是过高债务,过高杠杆,认为过高债务不可持续,为中国经济埋下隐患。
同一天媒体出现这两者新闻,笔者认为我们不得不考虑央行的货币政策问题,因为货币政策关系到期货市场走势,关系到资本市场走势,是央行听从了索罗斯们的建议,还是央行已经开始认识到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有害无益。
根据两会精神和中央经济会议精神,16年中国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方面把赤字率从2.4%升高到3%,两会报告指出,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4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800亿元。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元,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但是财政资金投入有一个过程,对经济刺激较为缓慢,不可能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一月份以来,中国金融市场遭遇股汇双杀,国外投机势力开始唱空做空中国经济,经济走势更加令人担忧,仅仅依靠积极财政政策恐怕不一定能保证经济增速不低于6.5%,于是央行实施了降准操作,并通过窗口指导让商业银行加大放贷力度,导致一季度信贷出现井喷,一季度银行放贷4.67万亿,同比多增9301亿元,新增贷款额创下历史新高。2015年银行新增贷款达到11万亿,按照3322信贷节奏投放,16年新增贷款将高达15万亿元,也就是2015年全年的社会融资总额了。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也同比例扩大,增量为6.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93万亿元。M1增速22.1%创下多年新高,M2增速13.4%高于国家全年调控值13%,问题是中国M2基数实在太大,截止3月底为144.6万亿元,0.4%之差就相当于多投放了5700亿元基础货币。如果按照美国测算方式,美国M2与GDP比值大约是100%,而我国是200%以上,相当于多投放了70万亿元人民币,即使按照150%保守估计,中国也多投放了35万亿元。
超额货币投放,如同给经济打了一剂强身针,效果自然立竿见影,经济增速达到6.7%,货币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市场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一个是地产价格大涨,让中国经济重新走上依赖地产之路,另一个是期货市场大涨,对市场资金产生挤出效应,三是通胀隐忧来袭,3月份CPI为2.3%,表面看与2月份持平,有分析认为这是调节份额的结果,如果份额不作调整,实际数值将接近3%。天量货币投放,在经济低迷之际并不觉得有多大问题,但一旦通胀来临,大量货币怎么收回就是一个问题,所谓尾大不掉或者船大难掉头,连续收紧货币的话就会导致经济出现问题,而不收紧货币通胀问题又没办法解决。
这样的货币投放,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相违背的,大量货币投放导致地产投资增加,地产去库存遥遥无期,央企地方政府开始加杠杆,去杠杆等于白说,债转股就是降杠杆,但大量信贷投放就是在加杠杆,金融债务风险骤然加重,所以天量信贷投放是一个天大问题。保增长是很要紧,但前提是金融风险不能再次放大。
针对一月份天量信贷,新华社社评称,鉴于经济与金融市场出现的变化,未来几个月中国的货币政策将维持一定程度的宽松,将比去年更加突出稳健。央行研究局马骏也认为货币政策也要注意防范宏观风险,还要考虑到货币信贷增长对未来物价走势和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央行也是言出必行,央行从上周开始,就开始收紧货币,19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品种上升0.6个基点至2.004%,再次突破2%整数关口,为4月以来次高位,但央行并没有实施正投放,通过公开操作实施了净回笼。上周央行每天实施逆回购加上MLF操作注入6800亿元流动性,看起来规模异常庞大,相当于降准50个基点,但上周中国金融市场有10000亿元资金缺口,央行投放货币并未能全部对冲流动性缺口,尚差3200亿元,出现了净回笼,因此天量投放只是改善一下金融市场流动性而已。上周逆回购本周陆续到期,加上月末资金面紧张,今天央行继续实施MLF操作,向市场注入2760亿元流动性,防止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央行宁愿使用频繁公开操作,也不愿意使用降准数量工具,非常明显是一种货币转向信号。
笔者认为只要中国经济走势大致平稳,降息空间已经基本消失,至于降准,只要金融市场不出现动荡,降准几率大大降低,货币政策已经从宽松转向中性。这对资产价格有多大影响目前尚难观察,但过度乐观已经不可取。因为央行实施中性货币政策意味着资本市场融资任务更加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