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发表的一篇文章,关注了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状态,“青椒”成了网络戏称占据高校大半壁江山的青年教师的代名词。作者通过一些现实中的个案,总结了一些青年教师的压力与困惑。有的教师月入不足5000元,还有人做微商贴补家用。
坦白说,这并不是高校教师这个群体普遍的状态,先不论知名度与学术造诣,如果简单以年龄把高校教师分为老中青三个类型,显而易见的是,“老”与“中”的生活普遍比较“体面”,老一辈的高校教师桃李满天下不说,也积累了较多的学术资源、科研资源以及社会资本,除去账面上的工资,各种课题、经费补贴以及在社会舞台上的活跃度,是青年教师无法比拟的。再看看中年教师,多是副教授以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授,他们多是课题、科研项目的主持者、中坚力量,从业也有一定年头,在当地也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一些更是地方政府的政策咨询的座上客。青年教师可能在这三年群体中是最不好过的,除了年轻是优势以外,无论是比学术还是比待遇,都拼不过“老”与“中”。去年媒体报道了中山大学“青椒”打人事件,就一度将高校“青椒”的境遇推到风口浪尖。
显然,最表面的体制痼疾就是论资排辈了,高校中的评职称基本遵循这个路数,再就是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承担的课题有多少,也决定着晋升评职称的结果。这还不算各种院系复杂的人际关系。另外,文首的那些个案主角,也多是一些二三线城市的高校青年教师,须知,是否为“985”或“211”高校,也与课题多少与科研经费多寡直接相关。这也再次提示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公平性问题,亟待解决。对于高校来说,也应该看到人才的重要性,即使是普通高校,也应该在留住人才方面有长远的打算,需要关心“青椒”的各种现实问题。
但是,对于高校来说,一些地方的高房价,也不是它们能够关注“青椒”境遇而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大城市的房价计,“青椒”们账面的工资买房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但是没有房子,青椒们又难以能做到安居乐业。房子是他们对是否过着体面生活的一个检验。
长远来看,与其在科研资源与课题经费分配不均与不合理的情况下,“逼着”“青椒”们去外面授课、走场以及干点小生意,还不如切切实实改革科研体制,调动“青椒”们的科研与学术积极性;并且,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改革高校的薪酬体系,适当提高教师的薪酬。提高薪酬的另一面是科研与课题经费的透明化,打击灰色收入,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当然,对于“青椒”来说,短期内还得修炼自身,“眼高手低”是很多刚从象牙塔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常有的毛病,许多看似体面的生活,背后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那就是勤奋与坚韧。(编辑 张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