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险机构投资者而言,考验抗周期能力的时刻到来了。
国内第三大资产管理公司——平安资管董事长万放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经济环境中,平安资管将加强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抗周期能力,丰富第三方产品线,力争成为更加独立的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
万放1993年加入平安,先后担任平安证券投行部副总、董事会办公室主任,2007年出任平安资管总经理,2012年底出任平安资管董事长。
备战利率下行
保费业务的快速增长,加上低利率周期的到来,给投资端带来更大的挑战。
万放表示,在利率周期的不同阶段,保险经营层面和资产管理层面之间的关系侧重点有所不同。
利率上升阶段,基础资产收益率高,较容易满足负债成本,此时资产端的第一要务是在满足负债要求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收益率,促进保险业务的规模。而在利率下降阶段,基础资产收益率普遍下行,而负债成本又具有一定的刚性,居高不下,此时资产和负债的关系更多地倾向于精细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本运用效率。
“在利率下降阶段,资产端的经营需要更精细化,比如可以通过多重资产配置,在低利率环境中创造仍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促进负债产品规模。同时,资产端还需要更加创新,根据负债端潜在的需求,设计新的资产品种,从差异化的角度促进负债规模。”万放说。
发展第三方业务
近年来,随着市场开放和政策放宽,保险资管机构纷纷开展第三方业务,参与泛资管竞争。
2015年中国平安年报显示,年末平安资产的管理规模达19666亿元。其中,第三方资产管理规模2457亿元,较年初增长45%;第三方资产管理费收入近14亿元,同比增长91%。全年平安资产管理实现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142%。第三方业务带来的利润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众所周知,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是一个极具危机感的人。与马明哲共事多年,万放也保持着高度的危机意识。这体现在平安资管在大资管竞争格局中的未雨绸缪。
据了解,平安资管自2007年起就组建了第三方事业部,着手第三方资金的资产管理业务,目前已经接受多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委托。这是平安资管由传统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即为第一方委托人提供资产管理服务,逐渐转变为独立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的重大战略布局。未来第三方资金在平安资管的总管理规模占比将逐步上升,最终向国外成熟的全球性资产管理公司看齐。
万放表示,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未来平安资管将在量化投资、FOF/MOM、资产解决方案、多重资产配置和股权投资、海外投资等方面布局,在发挥保险资管优势领域稳住市场份额的同时,探索新领域。
比拼多重资产配置能力
泛资管时代来临,将给各类机构投资者带来机遇和挑战。万放表示,在考虑未来业务和战略发展的主要机会时,平安资管有3个重点。
首先,平安资管将参与全面的市场化竞争。泛资管时代的来临带来各类资管机构同台竞技,整个资管行业充分竞争,有助于满足中国居民财富管理的巨大需求。
其次,平安资管看好养老金市场的巨大潜力。万放认为,当前,以养老为目的的资金受托管理机构以及投资管理人在市场上尚未饱和,且还未达到充分的市场化竞争。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和产品载体纳入社保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受托管理人的投资范围。”万放表示,保险资管公司对于大规模资金的管理优势,长期、稳健的投资风格,以及高度关注风险调整后收益的投资理念,使其成为养老资金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
再次,平安资管将发挥保险资管善于进行多重资产配置的优势。
万放认为,现阶段泛资管行业的竞争焦点已从过去投资品种的竞争,逐步转变为多重资产配置能力的比拼。多种资产配置需要资金有长期性、规模大、全委托等特点。平安资管所承接的资金大部分都有这些特点。
(本文系证券时报社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合作的“聚焦保险资管新动力”系列报道之一,敬请关注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