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划分的话,目前小贷公司三分之一歇业成为‘僵尸小贷’,三分之一转做催收,还有三分之一在正常经营。”一位资深行业人士介绍。
本报记者 王晓 广州报道
小贷公司行业增速持续放缓。
央行发布的小贷公司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小贷公司人民币贷款减少20亿元;而仅在2016年第一季度,小贷公司人民币贷款就减少23亿元。同时,一季度全国小贷公司减少43家。而在2012年,全国新增小贷公司达到1798家。
作为小贷行业从业人数最多的地区,广东省的小贷行业也正在经历成长的困惑。
在近日举办的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会员大会上,有小贷公司代表公开发问:许多商业银行与小贷公司划清界限,小贷公司基本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而且出现小贷公司客户被银行排挤,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现象,小贷公司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在业内人士看来,出现这种情况背后是部分小贷公司粗放经营、风险加大带来的恶果。小贷公司应当回归小额、分散的业务,经济下行时期,更考验小贷公司的资金实力以及风控能力。
小贷公司“三分法”
从发放贷款到专营催收,李峰所在的小贷公司是广东乃至全国不少小贷公司的缩影。
李峰原是广州一家玩具厂老板。2008年左右,随着工厂业务遇到瓶颈,同时外贸业务走下坡路,账面上有大量资金的他开始在好友圈子里提供一些资金周转,初尝信贷业务甜头。
2012年,广东省成立民间金融街,并放开小贷公司相关申请限制。李峰也联合了多家企业成立了一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信贷业务得以从地下转向公开。
凭借与部分银行人士较好的关系,该小贷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以及大额抵押贷款,金额多在500万至3000万元之间。开业第一年,小贷公司就为股东带来了高达30%的利润回报。
但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2013年,银行业防范风险收紧贷款,许多在小贷公司有借款的企业出现流动性困难难以还本付息,留给小贷公司的只有大量房产等抵押物。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公司的流动性告急,于是放缓贷款发放,而将主要精力逐步转向催收。“现在公司已经不做贷款,主要做催收和不良资产处置了。”熟悉该公司情况的行业人士表示。
“粗略划分的话,目前小贷公司三分之一歇业成为‘僵尸小贷’,三分之一转做催收,还有三分之一在正常经营。”一位资深行业人士介绍。
“现在银行渠道也在不断下沉,还有互联网金融机构大量出现,分流了很多客户。”广州一家小贷公司业务总监表示。
在经济下行期,小贷公司不良抬头趋势明显。广东省金融办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省小贷行业不良贷款率为2.8%,比上年上升 2.17个百分点。
“在毕马威的展望中,小贷行业真实不良率应该远高于披露水平。”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嘉林表示,银行业不良率水平攀升,而小贷公司的主要客户是银行不发放贷款的群体。
广东小贷协会会长、海印集团董事长邵建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小贷公司出现不良只能自己慢慢消化坏账,贷款难以收回侵占公司资本金,部分资本实力较弱的公司抗风险能力很低。
该省小贷行业2015年监管报告指出,一方面小贷公司进入了催收贷款、清收不良的密集期,另一方面“有钱不敢放、定价上不去”造成业务量大量萎缩,行业经营状况出现分化。
小贷公司普遍收紧放贷。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省小贷公司累计从银行、小额再贷款公司等机构融入资本47.4亿元,发行私募债33.5亿元,加上注册资本511.4亿元及未分配利润,可贷资金超过600亿元。但全年累计投放贷款仅535.3亿元、年底贷款余额477.5亿元,放贷比率不到80%。
2015年广东省小贷公司贷款投放首次出现下降,全省小贷公司2015年末贷款余额477.5 亿元,比上年末减少31亿元,同比下降6.1%。
出现注销、减资潮
经营压力下,小贷公司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股东间分歧加大。
根据《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试行)》规定,小贷公司主发起人(或最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超过45%,其中单一主发起人(或最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超过20%,其余单个股东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0%,单个股东持股不得低于1%。这导致小贷公司股权普遍十分分散。
今年3月24日,广东省金融办发布《小额贷款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和解散工作指引(试行)》,引导经营困难或股东分歧较大的小贷公司市场化退出。
邵建明介绍,尽管广东省早已放开小贷公司融资杠杆至资本金的1倍,但实际上小贷公司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而且还出现不少小贷公司股东减资的情况。
“去年广州大概有4家小贷公司注销,目前还有5家左右正计划减资。”广州一位小贷业内人士介绍。
不过,仍有许多资本看好小贷行业前景。去年广东省仍增加了35家小贷公司。“其中有17家互联网小贷公司。”广东省小贷协会秘书长谢德昕介绍。
广东南方金融创新研究院秘书长徐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下部分小贷公司经营困境既有经济下行的原因,也与其从事大额业务、客户集中度高有关。如果从事小额、分散业务,不良情况将能得到有效控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小贷公司转向互联网或小额的消费金融贷款。
“过去小贷公司业务太粗放,未来更考验企业的股东实力和风控能力。”徐北补充道。
(编辑:重石,如有意见或线索,请联系yanqb@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