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在京召开发布会,对外发布《中国改革报告2015》(下称“报告”)。这是国内首份针对过去一年中国全方位改革的第三方评估报告。
报告对经济体制改革、党建改革、司法改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改革等十大领域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了深化改革的九条建议。
其中包括两条重要建议:一是把“经济平等”作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最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共识与动力;二是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形成资本能进能出、企业能生能死的自我动态调整机制。
强调“经济平等”
对于2015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报告的总体评价是其在“全面深化”上已取得明显成绩,但“任务依然艰巨”。
报告关注到经济体制改革在2015年发生的细微变化,这样的变化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改革的领域和范围大大扩展,在国企改革、要素市场建设、基础产业、财税金融等方面均有改革方案或改革项目出炉,不少项目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二是一些难以推动的重要改革,也取得一定的突破,有些项目已进入分期实施阶段,这包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要商品价格的改革、金融改革、户籍改革等。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各项改革措施在贯彻落实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部分社会成员缺乏对改革的获得感。在不少更细分的改革领域,还没有清晰的改革方向。比如,在资本市场的改革方面,比较重视在技术操作层面的创新,而忽视对资本市场的基本制度的改革。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毛振华认为,必须建立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的价值基点,这一价值取向就是“平等”,而这些平等的背后都意味着在现在中国经济运行体系里客观存在不平等的因素。
报告建议,在经济领域,政府要向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开放。对绝少数必须由政府管控的行业或领域,政府进行准入规则、标准、方式及安全等方面的管控,而不做市场主体主辅贵贱的划分或经济身份的识别。
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坚持的“平等”还包括:公共资源平等使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基本服务平等享有、公共成本平等分担以及社会成员平等保护。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原深圳市委常委张思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当前改革遭遇的最大阻力就是观念的共识,因此报告将建立经济平等的核心价值取向作为建议的首条。
国企改革是关键
报告的政策建议另一重点是“国企改革”。
报告特别指出,有关方面的资料显示,当前产能严重过剩,库存严重积压的八大行业中,大部分集中在国有企业。大量的所谓“僵尸企业”构成中,其中主要是国有“僵尸企业”。
“现在国企发生大面积的困难,与过去国企改革摇摆甚至局部的倒退有关系。”毛振华表示,“国有企业能够僵而不死,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使得宝贵的社会资源不能用于经济发展的有效领域。企业获得资源太多,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就会被挤压。”
报告称,有些地方的国企改革仅仅是各级政府采取行政手段,用政府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通过兼并重组等方法,暂时缓解了结构失衡的矛盾和困难。这样的结果只是治标不治本。从长远来看,可能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
报告建议,深化国企改革,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使处于劣势的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快捷、平稳、有序地退出,形成资本能进能出、企业能生能死的自我动态调整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大量的国企“僵尸企业”存在的根源。
同时,要加快国有企业内部决策、经营机制的改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活力,使之更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使我国的经济在新的基础上实现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功。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daicc@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