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理性看待大股东减持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周少杰 2016-05-07 09:29: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多难仍逢剪韭时。沪指还没站稳3000点,大股东们就已经迫不及待想撤退了——5月伊始,多家上市公司陆续发布减持公告。

去年7月份,为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出台减持禁令,大股东们手中股票捏了半年之久;今年1月初,证监会出台减持新规,大股东3个月内减持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1%。第一个减持周期正好于4月份初到期,4月至6月将是第二个减持周期。而4月份恰好是上市公司年报、一季报披露的窗口期,因而,5月份迎来大股东减持洪峰,本应是意料之中的事。

然而,多数投资者并没有管理好预期,在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减持公告的消息公开之后,股市应声下跌,这反而是“情理之外”了。

证监会去年出台的减持禁令,本来就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一样享有买卖股票的权利,只是由于大股东在持股量上具有优势地位,才负有更多的义务。在股市恢复市场功能之时,这些非常之举理应逐步退出,让市场的归市场。

股市本身就具备自我修复功能。大股东也是市场参与者的一部分,减持行为也面临着种种博弈。比如,当二级市场对上市公司估值过高之时,大股东减持行为释放出的信号,应引起投资者重视,从而起到平抑股价的作用。当公司股价处于低位时,大股东仍执意减持,往往也会引起投资者警惕,进而“用脚投票”。

尽管如此,大股东减持行为仍应该遵守监管部门相关规定,比如在减持之前应及时发布减持计划,减持股份数量不应超过规定数量,等等。在市场羸弱时,大股东应克制减持冲动,避免市场再度陷入非理性下跌的恐慌之中。

其实,近期股市“情理之外”的反应,与A股投资者结构不无关系。散户投资者获取信息能力较弱,更容易“听风就是雨”,对本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作出了过度反应。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与其干预大股东减持这一市场行为,不如积极营造更为健康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功能,引导长期机构投资者入市,推动A股市场健康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