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美团做减法:砍掉电商,专注O2O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陶力 2016-05-10 10:41:0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之后,正集中全力向O2O领域聚焦。

5月9日,美团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证实,为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及商家,继续专注和深耕生活服务O2O领域,美团将对原商品交易业务做出相应调整,8月1日后将不再对原来的购物频道进行推广,原商品交易团队将调整至外卖配送事业群孵化新业务。“电商这块业务在我们整体的交易额中占比并不高。”其表示。

在此前的2月,美团和大众点评刚刚关闭了发展不久的“到家”业务。公司架构也调整为到店餐饮、到店综合、外卖配送、酒店旅游、猫眼电影全资子公司等七大事业群。由此看来,美团的确正在非主流的业务上做减法,将全部精力用来发展O2O。事实上,在百度糯米和阿里巴巴新口碑的双重追击下,美团和大众点评也需要更加专注主营业务,以保持其竞争力。

资深电商行业观察人士黄若认为,目前的电商市场环境下,与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抢平台的生意,是不明智的。在细分垂直市场深耕才是美团应该做的,“大而全”不如聚焦。

实物电商遭放弃

美团官方在一份对外的声明中表示,未来的几个月将持续与商家沟通协调,商家可以自主选择提前终止协议或继续履行合作到合同到期。项目结款及退还保证金等相关工作也将同步进行,保证合作商家的利益。

公开资料显示,美团电商购物业务始于2013年7月收购张智勇创办的猛买网,其后任命张智勇为商品团购部总监,向COO干嘉伟汇报。但两年多以来,这项业务并没有为美团贡献更多的消费者和交易量。

目前来看,在千团大战后活下来的团购网站基本已经放弃了商品团购这一业务。记者注意到,大众点评团购页面的商品团购品类上,也只是为品牌或商家导流推广,即销售优惠券或门票类不需要物流的商品。

在商品团购领域,阿里巴巴旗下的聚划算占据了大多数的市场份额。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透露,2011年,聚划算交易额突破百亿,活跃用户达千万,占当年团购市场份额超过50%。2012年,聚划算交易额达208亿元,是2011年的2倍多,日客户访问峰值突破1600万。2013年,聚划算GMV达到477亿元人民币。

与聚划算的巨量交易额相比,其他团购网站的商品团购交易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名团购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团购网站在早期切入商品电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用户,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可以靠低价商品吸引眼球。“团购网站卖的商品超过50元的都很少,大多数是十几二十块钱的产品,即使是给一定补贴,获取新用户的成本也很划算。”

根据美团网2015年的经营数据得知,合并后的美团点评拥有300万商户,活跃用户2亿,年度总交易额1700亿元。对美团而言,靠低价商品拉新的时代已经是过去式。

O2O市场激战

据媒体公开报道,美团网箱包类目的商家透露,在其经营的两年时间里,仅早期的销量还不错,每月可以达到5-6万元的销售额,最好的时候可以达到单月8万元的销售额。随后,销售量开始下滑,而现在的销量只能在百元到千元的位置浮动,扣点在17%。

尽管前述美团官方人士并未对上述说法给予证实,但与O2O的蓝海市场相比,实物电商之于美团确实犹如鸡肋。

去年10月,美团和大众点评正式合并后,在团队和业务上新美大开始了一轮大刀阔斧的整合。此外,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新美大开始在商户佣金上做文章。

本报记者此前采访了来自10个省市的20余家美团点评商户,发现在婚纱、餐饮、按摩、足疗、KTV、美甲、理发、会所、健身等行业的商户均被美团点评要求缴纳数额为5000元至20000元/年不等的上架费,部分行业还需捆绑数千元的商户通以及推广费。

除此之外,美团点评将上述行业的团购抽成比例从合并前的1%-6%提升至10%-15%,部分原团购抽成比例为12%-15%的行业,也被提升至15%-18%。

不难发现,在持续亏损多年后,新美大不得不开始考虑盈利的问题。分析人士认为,阿里巴巴12.5亿美元注资饿了么,后者在外卖战线上有了更大的实力与美团外卖抗衡。而在到店业务上,美团不得不面临来自糯米和口碑的竞争。其最新一轮公布的33亿美元融资必须要支持外卖、团购、O2O到店多线作战。

百度最新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百度重点发力的O2O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由百度糯米、百度外卖、百度钱包等共同构成的百度电商化交易总额(GMV)同比增长268%。

可以预见的是,传统团购模式必须要寻求更多的创新,才能建立自己的竞争门槛。砍掉主营业务上的枝枝蔓蔓,对于新美大来说,可谓是向巨头冲刺的必要过程。(编辑:黄锴,邮箱:huangk@21jingji.com)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