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笔者去采访世界规模最大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时,发现最豪华亮眼的展位被索尼、三星、惠普、戴尔所占据,华为手机则偏处地下室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摊位也不大。六年弹指一挥间,现在的华为手机,早非昔日的吴下阿蒙,一跃成为继三星、苹果之后的世界第三品牌手机了。
当然,手机还只是华为经济版图的一部分,华为的主业是通讯设备。2015年整个公司营收达3950亿元,净利润369亿元,增速超过30%。这是个什么概念?华为的营收相当于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的总和。在相关机构发布的“2015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华为是排名最高的中国公司。
但与BAT不同的是,华为一半以上的营收来自海外,可以说是中国大企业中最国际化的一个。即使当前世界经济整体疲软,但并未影响华为快速扩张。当然,与很多近年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一样,华为也有不堪的往事,但更有成功的经验。
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日前难得地接受新华社专访,披露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或许可以说明华为海外成功的根源。
首先是专注。当其他公司在房地产领域、金融领域赚快钱的时候,华为坚持做实业,而且是聚焦通信领域的实业。用任正非的话说,28年来,华为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不断地投入,不断地创新,以及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所以现在华为显示出比小米、联想手机更强的发展后劲,并在通信领域成为真正的王者,华为是以真正的技术而不只是价格开拓海外市场。
其次是国际化。这不仅仅表现在华为海外营收高于国内,还表现在华为开放的理念,包括不惜重金聘请海外管理人员,帮助优化公司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另外,还注意聚世界英才,为我所用,华为在海外建立了20多个能力中心,所长是中国人,但成员大多数都是外国科学家。
当然,中国也有英才,海外拓展也确实需要中国人。但这几年,不管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公司,外派都面临极大麻烦。辛辛苦苦几年挣的美元,还不如北京一夜房价涨得多。作为国际化公司的华为,也面临类似的挑战。任正非就说,华为公司3年前应该快垮了。为什么?因为大家有钱了,怕苦了,“我们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买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
这就需要第三点,正确的海外激励机制。华为的做法,就是提升海外一线的待遇。比如在非洲,用任正非的话说,非洲“将军”的标准与上海、北京不一样,年轻人在非洲很快就能当上“将军”。“你在非洲干,就朝着非洲‘将军’的标准,达到了就是‘将军’,就可以拿‘将军’的钱。现在我们的非洲员工根本不想回来。”在华为内部,管理者大致有四层,士兵、英雄、班长和将军。士兵是基层员工,英雄是骨干员工,班长是基层管理者,将军则可算是中高层管理者。
当然,华为也不是没有挑战。在进军欧美期间,频繁被一些政客、媒体指责为有中国军方背景。在美国,对于华为的一系列商业并购,哪怕是只有区区几百万美元的小并购,美国相关部门都以“国家安全”为由断然拒绝,以至于华为的大部分海外投入,美国其实仍是一个大空缺。这当然有美国炒作、妖魔化的一面,但华为相对神秘的表现、海外公关能力欠缺,也是一个事实。
在创新方面,华为看似正渐入佳境,但不要忘了,通信、互联网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如同智能手机横空出世极大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一样,一项新的颠覆性技术很可能就让现在的巨头一蹶不振,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都有惨痛的教训,当年何其风光,如今不堪一提。即使是全球市值第一的苹果,尚且露出创新的疲态,华为能否持续保持优秀,不是几句口号喊出来的,其背后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问题。
不管怎么说,作为中国最具创新意识和海外拓展能力的公司,华为正成为中国“智造”的一张名片,它的成功,既是中国经济硬实力崛起的表现,也必然促进中国软实力的提高。华为的28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坊成长为通信领域的全球巨头,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当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