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人民日报:供给侧改革不是不要需求侧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最近,全国不少地方都相继发布了一些投资计划,一方面旨在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希望借投资新兴领域引领经济升级,厚植发展基础。不过,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投资计划也引起一些争论。有观点认为,既然强调供给侧就说明需求侧不重要甚至是过时的,因此政策的着力点应该都放在供给端。专家指出,这种观点忽略了中国经济的复杂性,也割裂了供给与需求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是片面的。实际上,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还需供给、需求两端发力。

两端发力 标本兼治

在临床医学中,如果儿童生病时伴随高烧现象,医生往往会在其皮肤上擦拭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通过酒精挥发吸收热量来进行“物理退烧”。尽管这种“治标”的办法并没解决“高烧”的病灶,但却降低了患者的痛苦程度与并发症风险,为“治本”赢得了宝贵时间。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之间的关系也与之类似。“其实,供给和需求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对立统一、紧密联系的,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具体来看,供给侧改革针对的是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问题,需求侧管理在当前则主要是稳增长。因为如果整体需求不足、经济失速,那么即使是新兴、优质的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金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指出,经济是一个整体系统,供给侧和需求侧只是人为的一种划分方式,改革中不可能只是单一侧的改革。

“当前,内外部的各种冲击让中国经济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适当进行需求侧管理,有助于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必要的市场激励,避免出现‘债务通缩’现象。”金煜表示。

掌控节奏 精准定向

需求管理稳增长,投资要有好方向。如果把握不好节奏和力度,过度强调需求侧管理,可能形成“强刺激”,激化经济内在矛盾;相反,如果完全只看供给侧,则有可能错失良好的改革时机。

近期中央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投资计划当中,“稳增长”与“调结构”并举的态势十分明显。例如,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提出,2016—2018年拟重点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303项,以完善我国综合交通网络。再例如,湖南省湘潭市近日发布的投资计划中,智能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新经济(爱基,净值,资讯)成为了“主打方向”。

英国伦敦市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对中国投资指向基础设施和高科技也表示赞同。他认为,相比很多发达国家,中国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劳动生产率未得到充分提高与此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要向创新型经济发展,资本投资就要投向更高水平的技术创新。

那么,供需两端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具体又该如何把握呢?对此,金煜给出了3点建议:一是准确找出经济下行原因,使需求侧管理政策精准发力;二是货币政策制定的原则和流程可以进一步透明,从而使经济参与者获得稳定的预期;三是供给侧改革应该有序推动、狠抓落实,珍惜需求侧管理创造的改革机遇。

平稳转型 高质发展

事实上,去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时,已经明确了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作用和地位,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我们就是要通过供需二者的配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促使中国经济社会平稳度过转型期,以最小的代价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健康轨道。

日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也指出,全球经济不景气、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西方国家的超低利率和中国的产能过剩,实际上为中国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机会。余永定提醒,如果在未来5年中能够根据“十三五”规划推进相关建设,我国不仅可以抑制经济的进一步下滑,而且能够为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如今中国消费者对价格的关注度在下降,而对质量的敏感度却日益升高。因此,我们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首要位置,就是要将经济发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张立群对记者说,一方面,需求侧管理稳增长关键在于“稳”,要遏制经济下滑势头;另一方面,在需求侧管理见效后必须及时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牢牢守住“需求侧管理要服务于供给侧改革”这一根本方向,以免错失机遇或出现本末倒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