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电广通(600764)大股东中国电子以18元每股约31亿出让净壳控股权,这是今年以来数起国有股股东出让控制权案例中最新的一起。国资卖壳已经成为当前国企改革最主流的模式,而非上市国有企业改革依然步履蹒跚。
正在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以一些国企为主的产能过剩与僵尸企业,国企改革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国企改革进展比较缓慢,而越是缓慢,一些僵尸企业消耗的信用资源就越多,对银行与地方政府绑架就越深。尤其是一些地方国企占当地税收、就业的比重较大,地方政府没有决心为推动国企改革背上沉重包袱。
在中央政府要求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推动“僵尸企业”重组整合的背景下,国企在股权多元化、资产证券化以及落后产能清退方面开始探索,以混合所有制为导向的市场化兼并重组在加速。上市的国有企业由于股权结构清晰,资产价格容易计算,因此,在市场上进行股权转让比较容易进行,尤其是壳资源还能够过高的溢价。
国企改革的另外一大阻力是思想意识上的,比如一些人简单将国企改革视为“私有化”。由于上一轮国企改革后中国经济迅速且长期增长,一些人就算历史账,认为当年国有资产贱卖,将国企改革等同国有资产流失。这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国企改革推进缓慢的主要因素,一些国企怕被指责国资流失而对改革拖延观望,甚至中央出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改革等新政策后,部分国企怕事后被找麻烦也不敢落实。
面对这样的现象,近日新华社撰文称,国务院明文要求,鼓励和引导民企参与国企的改制重组,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但地方在化解僵尸企业时,却只愿意卖给国企。“宁可冰棍化掉,也不让别人吃掉”。这一现象与上轮国企改革类似,主导改革的地方官员和国企负责任都怕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
改革不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是各方共识,但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国有资产流失,国企经营者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并且在企业各项决策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程序,由此造成的损失应该算是国有资产流失。但是,一些舆论往往主观判断并无限扩大国有资产流失范围,比如说经过严格决策程序投资失败后也被认为是国有资产流失,但没有哪一个企业家做到完全避免失误;比如国有资产按照当前价值定价,如果购买方经营得力出现升值,或者受益于经济环境好转,一些人用事后升值去判断交易时定价过低。这些都毫无道理但没人去驳斥。
因此,规范国有资产交易,包括细化交易程序、健全交易市场、确定资产受让条件和竞价要求等,将有助于避免被主观扣帽子并阻止国企改革的现状,但这并未实现。倒是国有上市公司拥有各种资本市场交易的规则和程序,避免了国资流失的指责。
事实上,在注册制与战略新兴板暂停,而IPO排队规模过大的背景下,中国股市壳资源价格迅速膨胀。一些从事传统行业的国有上市公司经营逐年恶化、市值不高,依靠自身发展已经很难挽救颓势,因此,当前能够在高位卖壳是最优的选择,这也是国有上市公司的“制度红利”。最近数起国资控股股东转让的案例都是以高溢价卖壳,并且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也就是说,国资在这交易中是占便宜而非资产流失,这需要民间资本付出高成本。
但是,大部分国有企业并未上市,尤其是那些僵尸企业。这意味着,首先,中国应该加速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那些目前经营还良好的企业尽快股权多元化,资产证券化,进入一个公开市场,这样国资进出就避免了所谓“国资流失”障碍;其次,对于那些已经成为僵尸的企业,应该尽快推进破产重组,而不是通过债转股等方式苟延残喘,更不应“宁可冰棍化掉,也不让别人吃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目前的障碍不仅仅是国企害怕国有资产流失指责而观望,民营企业受到歧视也是阻碍国企改革的重要因素,更是中国结构调整的最大挑战。这意味着,不解放思想,改革寸步难行。(编辑 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