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6年,分级诊疗、多点执业迎来了更多政策层面的利好。“在全国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被列入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
5月26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广东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医生集团、名医诊疗中心”。这是省级政府文件首次明确支持医生集团的发展。
全国首个获得冠有“医生集团”字样营业执照的医疗服务机构博德嘉联董事长林锋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医生集团助推的医疗改革之下,未来将形成“公私并存”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公立医院回归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剩下的则交给市场。而中国医改的目标也正是促成多元生态的形成。
医生集团的实质是“契约关系”
《21世纪》:目前博德嘉联已经聚集了近300名医生,如何保证对他们的黏性?
林锋:现在很多人不理解所谓“多点执业”的概念,它是在传统的公立医院之外,提供给医生另外一种选择,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平台,医生与医生集团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
为什么现在多点执业难以推行?因为医院要考虑营收,不愿意医生走出去,或者医生自身不愿意放弃编制。现在医生可以脱离公立医院自由执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多点执业。如果也实行强约束,不是相当于又回到体制内了吗?
《21世纪》:从政策环境来看,你认为医生集团的发展还倚赖于怎样的政策细则跟进?
林锋:客观来说,政策的释放已经足以让医生行动起来,关键是看医生的反馈。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靠行政化的指令去改变。在此前以药养医的体制之下,很多医生觉得技术和服务价值得不到体现,现在可以靠市场去认定和检验价值了,但有一些人不愿意,那就维持原状;当然留在体制内也是一种选择。
医生集团助推医疗生态多元化
《21世纪》:这一年多以来,医生集团的发展撬动了医生多点执业的落地,中国未来的医疗体系会是怎样的格局?
林锋:我国医疗体系分为三级,知名医生都集中在级别高的大医院,导致病人也被扎堆引导过去;另外,医生难以流动,资源的高度集中产生浪费;加之优质资源没办法做增量,无法均质化,最终导致老百姓看病难。
医改要改变的,正是当前的生态。目前来看,医生集团在盘活医疗资源方面已经起到了助推作用,好医生可以下沉到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地方。当然,生态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未来的医疗体系一定是公私并存的,并且是私立多于公立。这并非说公立医院医生的能力不够好,而是性质决定了公立医院的职能就是保障基本医疗,帮扶弱者,公平可及。但任何一个国家,一元化的医疗方式不可能满足多元的需求。如果要寻求高质量的服务,必然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
《21世纪》:参照国际情况,中国的医生集团将有怎样的发展路径和空间?
林锋:事实上你去看国外的私立医院,很多是由医生集团创立,往后才是资本助推。我们的民营医院发展是正好相反的路径,往往是资本先行,大肆宣传哪个资本重资收购。但病人不是去看医院,而是去看医生,医生先行才符合医疗行业的逻辑。
另外,国外很好地解决了资本运营权跟决策权分离的问题,促进了私立医院的高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诺贝尔医学奖、高精尖的医学研究,大多来自于私立医院;美国大量的专科医生,都是私立医院培养的,这是它带动资源、发挥价值的一大体现。
医学不管发展到何种程度,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顶端是最稀缺的资源;但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不断把底部抬高,因为底部接触的才是最广泛的大众。
医生集团的意义,往往并不在于某一个名医直接诊治了多少病人,而是更有效地培养、扩大优质资源。假如能够形成一条专家引领型的价值链,比如让每个基层社区医生的背后,是一个专家团队,那么我们的基层医疗就更容易得到信任,这是分级诊疗真正得以实施的一个基础。
(编辑:何苗,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wangfan@21jingji.com;hemiao@21jingji.com)